明代胶东海防重镇宁海卫

2025年02月07日

明代的卫所制度在牟平历史上影响深远。随驻军迁来的众多军户和匠户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境内至今还留存有宁海卫所设的寨、所、墩、堡遗址遗迹,北部沿海的许多村庄由原屯兵据点演变而来,成为研究明代军事历史和移民文化以及方言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

衣玉华

金代至明清的宁海州,辖区包括今牟平区、莱山区全部及芝罘区、乳山市一部分。南、北濒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地处海防前线,为胶东半岛东部东进西出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重地。元代在宁海州设有宁海备御千户所,明初升为宁海卫,是半岛东部原有的莱州卫、登州卫之外设立最早的卫,与其后设立的威海卫、成山卫等卫所一起,构成了胶东半岛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打击和震慑倭寇、保卫海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宁海卫的设立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日本内部分裂为以天皇后醍醐和大封建领主足利尊氏为首的南北朝,各方相互攻伐不已。战乱中的溃兵败将亡命海岛,与投机商人勾结,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疯狂杀掠,这些日本武士、浪人、海盗被统称为“倭寇”。元末,倭寇已经开始零星地袭击我国沿海。明洪武初,倭寇活动开始猖獗,危害我国沿海及周边地区。

山东是罹受倭害较为严重的沿海地区之一。仅在洪武初年,倭寇就多次劫掠胶东沿海。洪武二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倭扰登州、莱州,六月倭扰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沿海官兵击败之”;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以倭扰登州、莱州,派兵出海防倭”。鉴于此,明朝政府立国之初就在山东海疆初步建立起水陆配合的海防卫所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卫所制”。

“卫所制”作为明代一种系统的兵役制度,每一卫所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卫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卫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等编制单位,大抵5600人称卫,1112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其军官,卫称指挥,所称千户、百户。各卫分属于本省的都指挥使司,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管辖。

宁海州位于胶东半岛东端,州治牟平城,辖牟平、文登二县,主要负责今芝罘区以东广大地区的行政事务。明洪武元年(1368年),宁海州仅辖文登一县,隶属莱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属登州府。宁海州辖区内群山夹峙,三面海涛磅礴,海岸线漫长,是京津的门户,海防的重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了加强宁海州的海防,洪武二年(1369年),即调莱州卫左千户所于宁海州,为宁海千户所。同时,在宁海州所辖文登县设置赤山寨(今荣成市石岛镇北)、温泉寨(今环翠区泊于镇东北)、辛汪寨(今环翠区寨子村)三个营寨,各设弓兵百人。寨下辖墩,每墩有军兵把守。若有敌情,白天放烟传信,夜间举火报警,寨兵闻讯出动歼敌。卫所建立后,又置船巡海。《山东海疆图记》记载:“明时最重舟师,滨海卫所每百户及巡检司皆置船二巡海上,非独水军,造舟防倭也。且置多橹快船,无事则巡徼,遇寇以火船薄战,快船逐之。”

半岛东部设里卫所寨驻军后,对倭寇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巡检司创立营寨记》记载:“倭人虽不时徜徉波涛中,而不敢登陆者六年。”洪武十年(1377年),宁海千户所升为宁海卫,置宁海卫指挥使司,以加强山东东部沿海的海防。

宁海卫海防建设

宁海卫的防区并不仅限于宁海一州,还覆盖宁海州以西的福山县、海阳县部分区域,以一卫之职承担西至登州卫、东到成山头、东南到石岛和靖海、南到浪暖和大嵩一带漫长海岸线的守卫任务,是当时山东沿海诸卫中防守战线最长、防守环境最恶劣、防守任务最重要的一个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宁海卫的海防力量,明政府在宁海卫建5总寨,与莱州卫的8总寨共辖48个小寨。《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乙酉,山东都指挥使周房言:所属宁海、莱州二卫,东濒巨海,途岸纡远,难于防御。近者审择莱州要害之处当置八总寨以辖四十八小寨,其宁海卫亦宜置五总寨以备倭夷,诏从之。”此次建寨的名称和地点,史籍无载。经实地考察,有金山寨(亦为金山备御千户所)、北头营寨、马山寨等,其他则已无考。

加强宁海卫的海防建设,明政府并非无的放矢。据《明实录》记载,仅洪武年间宁海卫辖区的沿海就发生过多次倭寇登陆杀掠的事件。“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山东都指挥佥事蔺真奏:近者倭船十二艘,由城山洋艾子口登岸,劫掠宁海。卫指挥佥事王镇等御之,杀贼三人,获其器械;赤山寨巡检刘兴又捕杀四人,贼乃遁去。”“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乙酉,倭夷寇山东宁海州,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陶铎及其弟钺出兵击之,斩首三十余级,贼败去。钺为流矢所中,伤其右臂。先是倭夷尝入寇,百户何福战死,事闻,上命登莱二卫发兵追捕,至是铎等击败之。诏赐钞帛恤福家。”“永乐六年,倭贼袭破宁海卫,杀掠甚惨。指挥使赵铭以失机被刑”。

宁海卫建立后,设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下设经历、镇抚二司,设经历1人、镇抚2人。按定制,宁海卫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各设正副千户、镇抚、百户。但宁海卫设所的具体情况,在各种资料中均语焉不详:明嘉靖《宁海州志》、民国《牟平县志》均按定制记载;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洪武十年,升宁海军为宁海卫,置右、中、前、后四所,正副千户十二员,百户四十员”。宁海卫的驻军,有京操军1165人、守城军1110人、屯田军391人;宁海卫所辖6墩,分别为侯至山、小峰山、戏山、貉子窝、马山、草埠;辖12堡,分别是峰山、宋家、曲水、管山、板桥、石子现、栲栳、汤西、修福现、杏林、辛安、芜蒌。

宁海卫的千户所见诸史料的仅有左所金山备御千户所、后所清泉寨备御百户所两所,另有不隶卫的奇山守御千户所,而前所、右所、中所则不见记载。查点史籍,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当时卫属的所多未按定制配备,故宁海卫仅有左所、后所,而定制的其他各所或许并未配齐。金山备御千户所,为宁海卫左所,在牟平城东北40里,是洪武二十五年在宁海卫建的5总寨之一。清泉寨备御百户所为宁海卫后所,在牟平城西北40里,置于洪武九年。奇山守御千户所,在牟平城西北60里,即今芝罘区奇山所,洪武三十一年建。

随着倭患日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在胶东沿海增加防御力量,将部分千户所和百户所增扩为卫的建制,其中在宁海州内增设威海卫、靖海卫、成山卫。在一个行政级别高于县、低于府的散州行政区内连设四卫,在全国尚属仅有。

为了防范倭寇入侵,明政府将对外防范的力量转向沿海,形成中国海防建设的一个鼎盛时期;清朝建立后,清廷的海防思想发生变革,由重防其入变为重防其出,裁卫撤所,海防建设开始走向没落;清末民初,裁撤绿营,改编巡警,宁海州不再有常驻军队。

宁海卫军户移民

卫所制是明代海防的主要兵役制度。卫所军户是世袭的,世居一地,代代相传,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被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去军籍的。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军户必须携带家属,朝廷分给房屋、田地,免除户丁徭役,以保障生活,稳定军心。为了养兵而不耗费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戍守、屯田,战争时期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屯田自食”较好地解决了军队的自给问题,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而且对恢复社会生产、富国强兵都有积极的影响。

由卫所制也带来一种特殊的移民——军户移民。民国《牟平县志》卷六记载,宁海卫共有军官79人、士兵5000余人,每人都带家眷,实际上成为5000多户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宁海州总户数为9940户,其中军户入籍者占二分之一,所以当时有“兵比民多”一说。

2007年5月,在牟平护城河疏通工程中,在南关桥东下水道口上面出土了一通石碑,为清末宁海州西莒格庄村张氏子孙为其先祖明宁海卫指挥使、山东都指挥同知张礼所立的石碑。碑文和地方志的有关资料,大体可以还原张礼的身世及其后代的基本情况:张礼,祖籍青郡寿光县张家庄人,祖父张克忠,因为军功调任山海卫守御;父亲张林,洪武、永乐年间战功显著,奉调至宁海卫,因自己和祖辈的军功而袭授怀远将军、宁海卫世袭指挥同知,并在宁海卫落户成为军籍。正统十四年,在明朝与瓦剌的作战中,张礼护卫京师有功,升世袭宁海卫指挥使;又因擒达虏白颜帖木儿,累功升迁山东都指挥同知,被封赠二代祖父俱将军衔,母妻皆封赠淑人。天顺二年去世,子张铠袭职;成化五年张铠因故被罢,其孙张鹏未再袭职;至张礼曾孙张昂,生性倜傥多智,雅好宾客,又任军职,历推军政、文登营把总,后又以军功封昭勇将军,上得追封,下得世袭。张昂致仕后卒,其子张柱袭指挥使。查今宁海卫指挥一职,多为张礼后人,张氏一族注重卫所建设,张礼、张柱祖孙都曾奏准重修宁海卫城。张礼的堂弟张宁、张景,都被授所镇抚,并恩准世袭。这块看似普通的石碑,实际上讲述了一段张礼一族因海防建设而自寿光迁移到牟平的移民史。

因海防建设,在卫所任职而移民落籍牟平的不仅张礼一族,查民国《牟平县志》,仅明代宁海卫指挥使一职,可考者50人,落籍者就有5人。加上其子孙任指挥使者,更是达半数以上。如,胡家楼、胡家窑以及尺坎、邢家、刘家埠等村的胡姓,为指挥使、镇国将军胡海(原籍江西)的后代;威海陶姓,为宁海卫指挥、登州卫指挥陶铎的后代;侯家庄侯姓,为指挥佥事侯勋(原籍武原)的后代;屯车夼董姓为指挥使董善(原籍合肥)的后代;等等。此外,一些千户、百户的后裔也很兴旺,如左千户所千户常忠(原籍山东惠民)的后代落户金山寨、西门里常家巷,千户汤文(原籍邗江)的后代落户沟头店,百户贺寿(原籍丹徒)的后代落户牟平城南关,黄端(原籍南昌)的后代落户养马岛黄家庄。至于士兵之后代,更是遍布牟平境内,大都来源于洪武年间扬州、高邮等地。

宁海卫历史遗存

牟平境内历代的海防设施,随着清末民初海防体系的崩溃而逐渐泯灭,保存至今的已是寥寥无几。

金山所,全称金山备御千户所,是牟平境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处所城,位于金山上寨村西北。它既是洪武二十三年山东都司周彦建议所建的宁海卫五总寨之一,也是宁海卫左所。从现存遗迹看,寨城为正方形,城墙砖砌,周长约二里,高二丈三尺。城墙外有护城河,护城河深一丈、宽二丈。寨城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破坏,寨城墙砖被村民取用。现寨城原址已经变成了农田,西南部略高、东北部略低,占地约136000平方米。北寨城墙残存360米、西寨城墙残存160米、南寨城墙残存160米,最高处约2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头营寨遗址,也是牟平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卫所建筑,位于北头村东1500米的小山北坡、夏家疃村东北600米处,也是洪武二十三年山东都司周彦建议所建的宁海卫五总寨之一。营寨遗址由烟墩、营寨两部分组成。烟墩位于南部最高处,墩为夯土筑成,截面呈方锥形,顶部面积120平方米;营寨位于烟墩北,南高北低,略呈长正方形,东西110米、南北140米,总面积15400平方米。四面寨墙为夯土和砖石混合筑成,现残存部分高约1米、底宽约2米。寨墙内现为农田,东至烟墩东150米,西至烟墩西50米,南至烟墩南50米,北至烟墩北250米,呈矩形区域。

大金山烽火台,位于云溪村南约1000米的大金山顶,东距金山所约1000米。此烽火台应是金山所辖墩,即金山墩。大金山海拔98.1米,一峰凸起,周围均为平原。烽火台位于山峰最高处,呈圆锥形,截面呈椭圆形,残高约1米。

烟墩山烽火台,位于蛤堆后村西北约2000米的烟墩山顶。烟墩保存较为完整,平面略为椭圆形,剖面为锥形,顶面东西6米、南北5米、底面直径约15米,残高5米。

卫所的军事设施主要有城、寨、墩、堡等。卫所废弃后,居住在这些军事设施里的落籍军户,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的村名,自然也就带上了城、寨、墩、堡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字眼。在牟平境内,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如牟平东端沿海的姜格庄街道,就有金山上寨村、金山下寨村,这两个村庄的名称就是来自明代在这里设置的金山所;再如大窑街道的北杏林堡村、南杏林堡村,也是因为明代宁海卫在此设立杏林堡而得名。在牟平内陆的一些乡镇,也有一些带有寨、甲、营等字的村庄,如王格庄镇的四甲、小寨、大寨,高陵镇的双山寨,龙泉镇的六甲村,城内陈家疃(原名鹤止寨)等。这些村庄的命名,虽然与海防没有直接关系,但在这些村庄或其附近,古代都曾有过驻军。

明代的卫所制度在牟平历史上影响深远,随驻军迁来的众多军户和匠户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境内至今还留存有宁海卫所设的寨、所、墩、堡遗址遗迹,北部沿海的许多村庄由原屯兵据点演变而来,境内张、常、胡、黄等姓的许多族系为原宁海卫职官、军户入籍牟平的后裔,成为研究明代军事历史和移民文化以及方言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

明代的卫所制度在牟平历史上影响深远。随驻军迁来的众多军户和匠户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境内至今还留存有宁海卫所设的寨、所、墩、堡遗址遗迹,北部沿海的许多村庄由原屯兵据点演变而来,成为研究明代军事历史和移民文化以及方言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