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春联红红的年

2025年02月07日

张铁鹰

对门小夫妻早早赶回家过年,临走在门上贴了副春联。我凑近看了看,春联是印刷体,内容为:“金龙辞旧留祥瑞,玉蛇迎新送福来。”横批:“新春纳福。”

贴春联这一习俗,从出现伊始,就是一种文化创新。古人用桃木辟邪,用桃剑斩妖,后将桃木做成桃符,并在其上缀以神荼、郁垒两尊门神的画像。公元964年,后蜀国君孟昶过年时,突发奇想,命人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上,从此便有了春联。

因为春联的文化性较强,于是每到年底,一些擅写春联的文化人就成了“香饽饽”,甚至其贴在自家门上的春联,也会被人揭走。民间流传的一则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现象。

有一年春节前,王羲之写了“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贴在自家门上,可夜里被人偷偷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写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晚上又被人揭走了。这时距除夕已近,着急的王羲之略一思忖,便又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贴在门上。果然,这副春联没有再被揭走。到了除夕,王羲之将这副春联补齐,使之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非常吉利。

春联的普及,离不开朱元璋的推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明·陈云瞻《簪云楼杂话》)。尊崇儒士、重定礼乐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下了一道圣旨,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除夕前都必须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而且大年初一他还穿上便装亲自上街,欣赏各家门上的春联。

旧时,读书人少,会写春联的更少,在春联买不来、更无印刷体的时代,朱元璋“一刀切”地要求家家贴春联,平民百姓岂能不作难?史载,有一年春节,朱元璋又一次微服出巡,视察和欣赏百姓家门口贴的春联。当看到有一户人家门上没有春联时,便派人查问。原来这家主人是个劁猪的,年前几经努力,也没有求到春联。朱元璋听罢,想了想,为这个劁猪人家题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找不到写春联的文化人,有需求者就怀揣美好的憧憬自创自写。于是,民间的春联五花八门。比如,一种叫作“春条”的东西,和春联一样,也讲究“对仗”,也是为了祈福迎祥,可它的形式更活泼、更自由,基本就是大白话。比如,有的农家会贴这样的春条:“肥猪拱门羊满圈,鸡鸣狗叫人撒欢。”春条不光内容文学性弱,连张贴都很随意,不必横平竖直,斜着贴也没人看着“不顺眼”。

江春入旧年,新桃换旧符。今年是“非遗版”的首个春节。记得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中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无疑,如今我们还能沉浸在氤氲弥漫的年味里,感受绵延千年的乡愁回响,春联的贡献是巨大的。

近些年,面对印刷体春联的泛滥,我总对用笔书写春联者充满敬意。我的朋友老曲,每年春节前,会自费书写数百副春联,无偿赠送给有需要者。今年,他又提前写了200余副春联、500余个福字。这就是在身体力行地传承民族文化,心怀敬畏地赓续传统。

“花好月圆人寿,时和岁乐年丰。”春联中有朴素的愿望,春联中有诚挚的祝福。相信实现了实用性与文学性统一的春联,不管再过多少年,只要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景象,还会染红天地,感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