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祭海祈求风调雨顺

千年前盛景重现海阳

2025年02月11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通讯员 石京艳 姜骁宸 秦帆 聂东磊 摄影报道)农历正月十三是海阳民俗中“祭海”的大日子,在这一天,海阳渔民们自发来到海边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平平安安。经过数百年传承,如今祭海从原来纯粹向海神祈福到如今与民俗文化、地方旅游紧密结合,成为海阳一年一度的开年“民俗文化大戏”,深受市民和外来游客的青睐。

昨天上午10时许,连理岛爱神广场人头攒动,彩旗猎猎,象征风调雨顺、鱼获满仓的海阳大饽饽、装满五谷的簸箕早已整齐摆放。10时15分,伴随号手连续吹响的九声号响,祈福仪式正式拉开序幕。由20余人组成的仪仗队缓慢来到舞台正中央,在主祭人朗诵完祭文后,主家陆续到位上香祈福,祈求渔民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百姓福运绵长。

“祭海仪式举办得既庄严肃穆、磅礴大气又充满着古朴典雅的气息,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渔民们对大海的虔诚与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市民李猛表示。如此热闹的场景怎能少了海阳大秧歌?随着仪式的圆满结束,两场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的海阳大秧歌热情登场,伴随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现场高潮迭起,欢声雷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阳人,市民刘华琪此次特意带着外地老公感受一下家乡的文化。“从小就爱看祭海仪式,这份地方独有的文化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这次带着老公现场观看,他觉得非常壮观和震撼,也对海阳这座城市加深了了解。” 据了解,海阳的祭海风俗约起源于明朝,经过数百年传承,于2008年被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大的枣饽饽、披红挂彩的牲猪鱼鸡、震天响的鞭炮、典雅古朴的祭文、气势宏大的海阳大秧歌、人山人海的场面……

上午11点,在虎头湾景区,随着“祭海人”一声令下,渔公手持螺号走向舞台,吹响雄壮的渔家号角,顿时锣鼓震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仪式正式开始!随后,鲁东秧歌队、海艺秧歌队、众艺秧歌队、西哲阳秧歌队进行“秧歌同场竞技”,他们身着喜庆艳丽的服装、头戴五彩别致的发饰、手持飘逸绚丽的彩扇彩带、踏着明快的鼓点精彩地演绎着海阳大秧歌。表演还增加了斗秧歌的环节,再现电视剧《大秧歌》中吴赵两家斗秧歌的场景,给游客一个真实的体验感。

“虎头湾景区作为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把民俗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仅与电视剧进行嫁接,扩大景区影响力,同时,进一步传播了海阳市的祭海、海阳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祈福旅游,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海阳民俗。”虎头湾运营总监孙军伟表示,此次祭海典礼的举办,不仅仅是虎头湾景区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海阳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活动。随着G228畅通,下一步景区将进一步打造文旅体验项目,加强与周边村庄业态融合推出海阳一日游路线,以此打造海阳市文旅新名片,让更多人认识祭海、了解海阳大秧歌。同时举办祭海仪式的海阳市辛安镇南邵家村,在当地村民心中,农历正月十三是传统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渔民放鞭炮、扭秧歌、舞龙狮,在码头上开展祭海活动,祈盼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国泰民安。

仪式结束后,海阳大秧歌、舞狮紧接着登场,为渔民的幸福生活送上祝福。“每年我都会来这祭海,希望出海能够风调雨顺,归来能够鱼虾满仓。”南邵家村民邵珠通说。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传承、保护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和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