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今年春节假期,是春节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八天长假。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所城里,感受人头攒动;在同样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毓璜顶庙会,感受人山人海,感悟、体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不少市民的共同回忆。
非遗春节,让烟台首个“非遗版”春节年味儿更足。记者连日采访听到最多的是——市民说,烟台非遗活了;传承人说,烟台非遗火了。
活了 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
在非遗文化的广袤星空中,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烟台剪纸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如今,一代代传承人正以他们的执着与创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个春节,对于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来说,每天都有新惊喜,不管是在体验者扎堆的烟台所城剪纸馆里还是在互联网上。“这个春节,来剪纸馆体验的人数每天都在百人以上。2月5日受邀参与的新浪微博非遗官方活动‘焕新非遗计划’‘非遗过大年’等全国性联动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三天点击量突破448万。”梁巧艳介绍说,“去年,我还跟全球知名的卡通形象Hello Kitty进行了跨界融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辐射面从烟台走到亚洲。”
同样是非遗,省级非遗项目莱州毛笔也有惊喜。“我们授权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直播账号,在各类电商平台也有店铺,去年一年,销售额超过700万元。”莱州毛笔代表性传承人李向松说。
“我是通过刷短视频平台才发现,原来烟台拥有这么庞大的非遗传承人群体,有着如此精美的非遗项目。”来自江苏南京的赵女士在体验完烟台非遗项目后,发出由衷感叹,“品重烟台,不同凡响。”
火了 非遗认可度越来越高
“穿越六百年·庙会新相约”,在毓璜顶庙会,记者了解到主办方按照“非遗+现代,传统也时尚”的理念,着重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百余名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大师共同参与,许多非遗项目首次登陆庙会;铿锵的锣鼓声响起,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场地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场面屡见不鲜;各类非遗项目出摊,吸引无数游客驻足体验、问价。
庙会上的非遗,火了!
毓璜顶庙会期间,毓璜顶公园三大场地2000余名演员轮番上阵,独具特色的广西山歌与“海阳大秧歌”“八卦鼓”等众多非遗、民俗表演、现代歌舞、民间艺术共同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这场延续了600年的民俗盛会,因为非遗,焕发出新活力。
“从今年的庙会上,可以明显感觉出来非遗火了。”莱州毛笔代表性传承人张庆林已参加了15次毓璜顶庙会,面对记者,他坦言,“从刚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收获颇丰,烟台非遗能够重生除了主办方的大力宣传外,还得益于明星效应和互联网传播。”
绒花(李子柒同款)、草木染(马凡舒同款)、手作香(关晓彤同款)……从主办方的宣传语中不难看出,明星效应加持下的烟台非遗正以蓬勃之姿展示给游客。
“认可度高了,自然买的人也就多了。”市级非遗项目牟平果模代表性传承人杨龙告诉记者,庙会期间,自己的摊位平均每天能卖出近三十个果模,收入过千元。
新生 百花齐放才是春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在互联网的浪潮下,自媒体平台将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重新带回了大众视野。然而,当传统文化遇到新媒体技术,古老且内敛的非遗手艺应该如何被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增强非遗项目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传统手艺传承者及传播者面临的新挑战。
记者了解到,烟台非遗发展仍不均衡,许多非遗传统手艺逐渐脱离民众生活,一些小众且地处偏远的非遗文化也正在被逐渐遗忘。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后继无人,非遗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产品销量不顺畅。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也为非遗从业者及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一家独放不是春,百家齐放春满园”。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发展,不少优秀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上趟出了一条新路,迎来新生。从历史到现代,从传统到创新,这个春节,烟台非遗用自我革新书写出新的篇章,成为烟台市民和游客共同的文化记忆。
“百花齐放才是春”。好的经验能否被推广?优秀的做法能否被借鉴?期待烟台非遗的新生之路能走得更宽更远。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