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说起元宵节,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吃元宵、猜灯谜。可是,这些风俗产生得都不算早。更早的时候,古人过正月十五,会拜厕神,当“兽面大佬”,还会吃一种幸运包子。而且,这天还是中国古人的“情人节”。
关于元宵节的种种习俗,今天与您说分明。
元宵和汤圆大不相同
汤圆和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美食,寓意团圆甜蜜,软软糯糯的口感、香香甜甜的味道,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自古就有“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的习俗,但很多人分不太清楚两者的区别。
从制作方式来看,元宵是滚出来的,首先把馅料切好,沾上水,然后在放满糯米粉的笸箩里滚,直到馅料被裹住成为一个个的元宵。汤圆则是包出来的,和面的方式和饺子类似,然后把馅料包进去,揉成一个个的汤圆。
从外观来看,元宵做好后表面会有浮粉,汤圆则相对光滑。元宵因为表面有浮粉,所以煮出来的汤水会呈乳白色,口感比较硬,有嚼劲。汤圆煮出来的汤水则相对清澈,口感软糯。
此外,馅料也不同,元宵的馅料比较硬,一般是果料等,切成小方块。汤圆的馅料则没有太多要求,可以是软的也可以是硬的,大的小的都行。
正月十五为啥“闹”元宵?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很形象地表达了元宵节的狂欢性质。
据了解,元宵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舞龙舞狮、闹社火等活动精彩纷呈,它们打破了传统的生活秩序和日常规范,具有重要的狂欢性质。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从各种热闹的习俗来看,元宵节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欢乐的氛围扩大到公共空间。
此外,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团聚在一起,品尝象征团圆的汤圆,因此,“团圆”是元宵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
除了舞龙灯、猜灯谜等之外,元宵节亦有迎紫姑等信仰习俗。古人通过这种方式,祈求平安顺利。很多元宵节的活动都十分热闹喜庆,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另外,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青年男女得以结识,这体现出的是浪漫的爱情主题。
元宵佳节为何要赏灯?
在东汉时期,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就已经比较流行。唐代,元宵节期间处处张挂彩灯,还有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官府打破宵禁,人们彻夜狂欢。
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元宵灯会的盛景。人们从严苛的礼教秩序中暂时脱离,恣意玩乐,青年男女“人约黄昏后”,使得灯会也充满了诗情和浪漫色彩。
明朝时,元宵节京城百官放假十日,东华门外的灯市热闹非凡;此外,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也记述了元宵节时杭州龙山放灯的情景。
总体说来,彼时元宵赏灯的习俗,打破了时间、空间、伦理、等级等方面的一些限制,对日常生活起着调剂、补偿等作用。
这几种“灯”,烟台特有
豆面灯碗、送茔灯等是属于烟台特有的“灯”。
在烟台,习惯用豆面做成生肖灯,按照家庭成员的属相,给每人做一盏属相灯,节日晚上共置一盘中点燃。俗传,谁的灯燃亮的时间长,谁必长寿。有的人家也做十二生肖灯,寓意消除病灾、人丁兴旺。此外,还要做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用于祈祷各月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
除了豆面灯碗,在烟台民间还有一种与灯有关的习俗——送茔灯。
茔灯,是指送到坟墓上的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去坟地,在逝去的亲人和祖宗的坟上也燃一烛灯光,一般是送一盏,放在“坟头窝”里,或扒个窝放里面。
除了送灯,还会带上糖果、贡品等,有的会烧纸、燃放鞭炮。做灯的材料主要以萝卜为主,后来多用蜡烛代替。
在古时候,送茔灯的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丁,时间是在元宵节的傍晚至黄昏。送茔灯的习俗发展到现代,男女皆可去送灯,有的全家一起出动。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