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三名大学生深入福山区城乡开展音乐启蒙教育——

让音乐住进城市的心灵

2025年02月12日

“回家?”“回家!”2025年1月8日,期末考试刚刚结束,从高中阶段就师从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张东升老师学习音乐的三位零零后大学生——济南大学音乐学院的姜葳、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张瀚允和留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杨帆,就迫不及待地相约回到烟台,在福山区开启了大学生活第一个寒假的“音乐启蒙教育之旅”。

做一个音符,传递希望

1月10日,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三位大学生就冒着大雪来到福山区东厅街道乡村记忆社区,拉开了寒假社会实践的帷幕。

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带着满满的热情教社区的大姨、大妈演唱红色歌曲、经典老歌。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介绍完创作背景,张瀚允伴奏,姜葳和杨帆带着大家学唱:“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

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整整一天时间,七位社区居民从咬字、音准、呼吸、节奏、共鸣和情感表达等技巧学起,基本学会了‌《十送红军》的演唱。

“在服务家乡中锤炼实践本领,这几位青年学子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绽放的光彩。”乡村记忆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智伟说。

奏一曲清音,逐光而行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就是音符。”在福山区臧家庄镇寨里中心小学,这些从小就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围绕“歌唱活动”“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四个方面,从大学生哥哥姐姐这里接受不一样的音乐启蒙。

“让音乐带领小朋友们找寻内心可以触摸到的光。”正值青春年华的姜葳、杨帆和张瀚允,没有让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因为陌生的环境和奔波劳顿而受影响。杨帆说:“真正深入乡村基层,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心灵震撼,艺术对于乡村孩子的成长来说,像是打在心灵上的一束光,自己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艺术的力量播撒新时代文艺火种,播撒爱心与希望。”

肩负传播最新音乐思想、音乐理念的使命,三位零零后大学生从音乐基础理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史与外国音乐作品欣赏,到声乐学、和声学、音乐美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开展了不同方向的音乐普及活动。

工地、车间、田间、校园、社区……一个寒假的时间里,联系场地、招募学员、准备课件甚至搬运大大小小的乐器等工作,都是这三个年轻人自己完成的。春节期间,他们还拽上爸爸妈妈一起参与。用姜葳妈妈曲淑磊的话说,就是“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

帮扶他人,也是对自己的历练

整个寒假,三位零零后大学生深入福山区一处公共文化场馆、两个厂矿工地、三处城乡社区和学校——被姜葳自诩为“哆来咪(1、2、3)”的总计6个地方,共举办了24次辅导或演出。

2月3日,正月初五。他们冒着零下七度的低温天气,来到门楼水库边上的福山区张格庄镇库区精神展览馆,为文家、权家、下官、西水夼、台上等五个村的业余文艺骨干开展音乐辅导。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们点燃了大家心底的那团火,音乐的种子悄悄地在人们心中萌发。”张瀚允说,“当你真正走到他们中间,走进他们的音乐世界,你才真正体会到,音乐是会住进每一个人的情感世界的。”

在福山区工人文化宫,大学生们遇到了福海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杜新雅的妈妈。她告诉张瀚允,孩子本来沉默寡言,眼睛不敢直视陌生人。学习声乐表演后,孩子腰杆挺直了,敢大声说话了,每天早上还定时起来跑到小区公园练声。

就要开学了,张瀚允、姜葳和杨帆要离开家乡返校继续自己的学业。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寒假的时间,但是他们已经跟这里的人们结下了割舍不断的友谊。“我们还会回到这些普通人中间继续我们的社会实践。”张瀚允说,这些普通人的音乐梦想已经住进了他们的灵魂。“对他人的帮扶,更是对自己的历练。”姜葳和杨帆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音乐住进这座城市的心灵。”

YMG全媒体记者 权立通

通讯员 林茂松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