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支教到十年之约

——记龙口教师曹玉桥对德州武城县的教育情怀

2025年02月12日

“爷爷好!”“老师好!”每天清晨,当曹玉桥站在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中心小学门口,听到这些充满童稚的问候声时,心里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因为这些有礼貌的孩子,都是他的学生。

曹玉桥从龙口市到德州支教,从最初的一年之期,到如今许下十年之约,他的支教之路充满温暖与感动。

去年,曹玉桥响应支教号召,加入烟台派出的第6批支教德州教师团队,从龙口赴德州武城县老城镇中心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武城县与河北隔运河相望,这里与家乡龙口的生活条件差异明显,比如饮食口味偏咸且种类单调,但曹玉桥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第一堂课,曹玉桥就给学生立下目标:一起建设“5+2”工程。“5”是“听说读写做”,即培养学生听人言、说好话、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能力;“2”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制定一个年度目标。他希望学生们都能成为知书达理之人,便要求学生在校门口主动向保安爷爷和执勤老师问好。一开始,学生们羞涩腼腆,在曹玉桥的不断鼓励下,大家逐渐变得大方热情,主动问好成为了校园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他还将学生们第一堂课上写下的年内奋斗目标密封保存,承诺暑假前一起开启,见证梦想的实现。

为了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曹玉桥开展了“课前一歌”活动。每节课前,师生们一起高歌,其中《离别开出花》深受学生喜爱。曹玉桥借此告诉学生,长大后会离开家,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恩。

借鉴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曹玉桥用小红花作为奖励,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他特意前往镇上的文具店精心挑选了小奖贴,用来奖励那些在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十个小红花能兑换一张他亲手设计的喜报,十张喜报可以换一张奖状。有一次,一名女生在课堂上突然呕吐,两名男生毫不犹豫地帮忙收拾,曹玉桥当即给他们颁发“助人为乐”喜报。两名男生捡到五角钱上交,他也为其颁发“拾金不昧喜报”,并当众表扬。这两名平日里很少受到表扬的学生,从此上课更加认真。

随着支教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曹玉桥越来越不希望与学生们的缘分就此结束。他教的学生如今是二年级,十年后的夏天,正好是他们上大学的年龄,于是,他与学生们许下“十年之约”——十年后,欢迎孩子们到烟台上大学,带上第一堂课制定的奋斗目标作为凭证,他将请大家吃烟台的海鲜大餐。

从一年之期到十年之约,曹玉桥用爱与责任诠释着支教的意义。他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十年后开出绚烂的花朵,也期待着这份教育情怀能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让更多孩子受益。

YMG全媒体记者 王军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