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得以传承,是很多老手艺人的心中所盼。这段时间,牟平区果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龙有件高兴事儿,让他对自己坚守的老手艺燃起了新的希望。
“师父,这一遍要修得深一点还是浅一点?”“浅一点,下一遍是精修,我们要顺着凿刻的痕迹一点点修出形状。”正月里,走进牟平区果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龙的家中,在凿刻声与木槌敲击声中,不时夹杂着几句平静的对话。
与往年自己在家打果模不同,今年,杨龙有了徒弟王宇洋做伴。每当徒弟遇到难题,杨龙都亲手示范,悉心指导,将果模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步流程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就比如刻传统的莲子,看着简单,实际上是很讲究的。刻字的时候,第一刀下去一定要使劲,凿成九十度的角,翻过来以后刻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这样印出来的莲子图案才能清晰、立体……”制作中,徒弟王宇洋认真聆听着师父的教诲,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动作,用心感受果模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韵味。
今年45岁的王宇洋原本从事包装印刷工作。说起学习制作果模的初衷,他表示自己本来就喜欢手工艺,闲暇时也会做个小手工艺品,但普通的小手工艺大都没有历史内涵,而且技术难度也小。两年前,王宇洋偶然接触到果模后,就迷上了这门历史悠久、古朴实用的技艺,于是专门拜师,一心跟随杨龙学习果模制作技艺。“练习了大约半年,终于做出了一件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但一高兴不小心把手划伤了——伤得很深,将近两个月没能干活。”王宇洋说,养伤期间拿不了刻刀,他心里很着急,等到伤一好,又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开始学习后就没有想过放弃,我觉得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让我很着迷。”他说。
作为果模制作技艺的新生力量,王宇洋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不仅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更在师父的引导下学会了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使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王宇洋说:“因为果模是胶东地区制作面点的传统模具,虽然现在用得少了,但我觉得可以把它们放进相框里,在家里也可以当成一个摆件,让大家不要忘记有这样一种老物件。”
看到果模制作技艺有了传承人,杨龙很是欣慰。他制作果模近三十年,这些果模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饱含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他深知,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让这门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绽放新的光彩。“这门手艺有了传承人,我心里很高兴,愿意事无巨细地把各种制作技巧、经验都传授给他。他接受新事物很快,在创新方面思维更活跃,相信果模未来能够凭借更多表现形式被大众所熟知。”杨龙说,他希望将来能有更多人愿意学习果模制作技艺,只要有人想学,他都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让这门老手艺不断传承。
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通讯员 杨鑫 谭宪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