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颜克亲
年,是终是始,承上启下,标志着翻开新的篇章。去年的收成已成定数。过了年,伴随着春风和青草,新的希望开始萌发。
过年好!简单直接,却祝福满满。这是千百年来祖辈传给我们的祝福,也是我们现世亲朋的由衷祝愿。“年”,是标志,是里程碑;“过”,是动词,也是被动词,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是要过的,对吧?“好”,是结果,是祝福,也是斩钉截铁的判断。你去年好不好?不好,那你今年过了年就好了;你去年好不好?好,那你今年过了年就更好了。反正过了年,你就会好,跟你相关的一切也都会好!
拜年这个传统习俗,是过年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年三十,族谱上墙,子时刚过,接祖祭祀,仪式感满满。烘暖火炉,烟酒糖茶安排妥当,宗支聚齐,走街串巷,一声声“过年好”的祝福和嬉笑,在整个村庄上空激荡。待天微亮,祝福全部送至,回家放鞭炮,吃口热乎的带钱饺子,欢喜而熨帖。这里的祝福,不同于鲁迅笔下的旧社会的狭隘,它是新中国新气象,是年复一年的兴旺!
为什么要拜年?五更天,天寒地冻,灯昏路滑,在家里睡觉不好吗?
且看小孩儿口袋里那两个月都吃不完的糖,男人们平时抽不到的好烟,女人的新袄,老人眼角掩不住的笑意,满足充盈各方。
再看那墙上的族谱,祖上哪个考上了举人,哪个中了秀才,哪个当过大学校长,哪个会奇门遁甲撒豆成兵,个个都是家族的荣耀;即便祖辈十八辈贫农,能够精打细算,克服种种灾害饥荒、战争、疾病,传至本代,也是很值得敬佩的榜样。过年供奉族谱,能够让你知道你的根在哪里,血脉从哪里流淌;教你恪守祖上一脉相传的忠厚老实、勤俭信义,望你传承家风,也盼你耀祖光宗。
为什么要五更拜年?为什么要全拜到?天亮了吃完饺子,挑几户去拜年不好吗?
除了要把祝福第一时间送到之外,庄稼人普遍内敛,种庄稼出力可以,光天化日脸对脸地说声过年好,多半怕是说不出口的;若两个人之前有过口角,黑蒙蒙中他说一句“过年好”,你回一句“过年好”,或是小辈主动去长辈家拜年,伸手不打笑脸人,矛盾自然也就化开了。再有刚记事的小孩儿,借此机会全村走一遭,给本家的宗亲们看看,也正儿八经地认认宗亲的门儿;各宗支在聚齐交流时,也能知道各家是什么情况。老人们坐在炕上,拉着来人的手,笑脸相迎。如果明年过年老人还在世,大家伙便来再送一遭祝福,若是明年没了,也算是最后一面。
乡土中国,血脉相通,打断骨头连着筋,是质朴的花,是团结而温情的泥巴。科技再怎么发展,人工智能也取代不了人情世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拜年的习俗也不一样,但不管你是在北京上海、国内还是在海外,只要拿起电话,说一声“过年好”,年味便能嘭的一下,从听筒蹿出来,充斥整个房间,迅速将你拉回家乡,拉回童年。即便再过二十年,它仍然能让你瞬间回忆起小时候那个寒冷、繁忙且灯火辉煌的晚上。记得小时候拜年回来,经常看见村里那个一年说不上十句话的羊倌光棍儿,在拜年的热闹氛围里喝得倒愣趴趴,双腿发飘,自顾傻笑。在漫长而物资贫乏的旧时代,年,是紧绷的琴弦的终与始之间的一颤。祖辈捱了一年的苦日子,因着过年,又重新燃起好收成的希望。如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一样,因为有希望,人们才能一年年地前进。
拜年,是朴素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