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17日

于露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进入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具有创新要素富集、附加值高、融合性和专业性强等突出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发挥好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效用,全方位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国际国内发展格局深刻调整

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意义重大

建立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寻求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拓展合作空间、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推动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以我国5G通信产业发展为例,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领先的基础上,依托通信技术研发、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能力的输出,成功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了我国在通信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能吸引外资、高端人才等全球优质资源“聚进来”,这些生产要素的汇集,补齐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制造强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其内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制造能力,更聚焦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等核心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聪明的大脑”和“起飞的翅膀”,贯穿于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在研发设计环节,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能保障原材料及时供应和产品高效配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售后服务、质量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则能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国际先进制造企业普遍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翼

开启制造业发展新篇章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产业扶持。一是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围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制定涵盖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对于处于关键发展阶段、面临技术攻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设立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二是构建全面监管机制,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建立健全覆盖服务质量、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维度的监管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三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支持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分离和外包服务业务,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和服务功能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从地理集聚逐渐转向空间分离式集聚和虚拟集聚,与制造业形成空间专业化的“中心—外围”格局。

推动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应用的研发投入。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新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数字化转型中的转化应用。三是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找准生产性服务业深度服务制造业的嵌入点,尝试共享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新模式,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促进生产要素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优化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一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等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人才和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持续提升在职人员素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更新在岗员工知识体系以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一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方式,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服务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并做大做强,致力于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二是推动标准国际化接轨,积极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并争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布局,一以贯之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服务网点,在为制造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生产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同时,挖掘国际市场潜力,拓展业务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