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鸬鹚沉水”式调研

2025年02月17日

丛中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并加以解决。言下之意,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必须沉下去、摸实情、出实招。这使人不禁联想到鸬鹚捕鱼。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古老技艺,鸬鹚捕鱼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亦可应用到调查研究之中。

鸬鹚,又称鱼鹰,是一种擅长潜水和捕鱼的海鸟,当它发现水里有鱼时,会如弓箭离弦般钻进水中,同时将整个身子沉到水底并迅速游动,捕鱼时几乎能“百发百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现实中,部分干部仅将调查研究停留在表面,下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如“鸭子浮水”般沉不下去、钻得不深,而有时即便“头扎进了水里”,但“尾巴却浮在水面”,无法捕获有价值、有意义的“活鱼”“大鱼”,抓不住主要矛盾,找不到关键问题,这样的调查研究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多少“含金量”可言,长此以往,就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诱发懒政、怠政等不良风气,值得警醒反思。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越是深水越能抓到大鱼。鸬鹚无惧水底的暗流汹涌、杂草丛生,最深竟潜到水下19米,不捕到鱼绝不浮出水面。党员干部要想如“鸬鹚沉水”般开展调查研究,关键要拿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前往条件最艰苦、情况最复杂、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察实情、找短板、谋对策,不惧风尘扑面、不顾泥泞满脚。要沉下身去、静下心来,通过蹲点调查、驻村帮扶、现场办公等方式,与基层百姓长时间接触、零距离沟通、心贴心交流,全面真实地收集素材信息、了解实际情况。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深钻细研、追根溯源的劲头,主动“打破砂锅问到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正视问题不遮掩、面对困难不回避,做到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获实情不收兵。

除了具备敢下水的勇气和决心外,高超的本领、过人的胆识也是捕鱼的关键。即便在浑浊的水域或夜间,鸬鹚也能借助敏锐的听觉精准定位猎物。开展调查研究,同样要以自身敏锐的眼光、过硬的本领作支撑。因此,要练就“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鉴别力,能够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通过调研找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青萍之末、微澜之间及时发现、精准识别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要加快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树立有解理念,培养辩证思维,对上级政策、行业特点、基层现状等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打牢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要创新方式手段,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民意、分析问题,全面提升调查研究的质效。要锤炼成果转化能力,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经验,及时归纳、分析、提炼和总结,潜心研究、解剖麻雀,进而获得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唯有如此,调查研究才能深之又深、实之又实。

(作者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