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春寒料峭,位于莱州市三山岛街道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间会客室里暖意融融。
“作为我国民营种业的代表,我有幸参加了民营企业座谈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很受感动!很受鼓舞!”昨日,刚在北京参加完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仍难掩激动。他在接受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畅谈科技、人才与创新:“国家政策如春风化雨,年轻一代如果能有更多人投入到田野,中国种业的未来必是更加生机勃勃!”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王兴兴等年轻企业家的出现,让今年76岁的李登海特别欣慰,他感叹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李登海说,如今依靠创新取得成功的年轻民营企业家也是靠着韧性奋斗出来的。相比于其他行业的人才辈出,他觉得种业和农业同样需要一批年轻人。
1972年,年轻的李登海在莱州老家玉米地里立下誓言时,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改变中国玉米种植史的“关键变量”。血气方刚的他让当年亩产不足百公斤的“秃头玉米”,蜕变为亩产超1600公斤的“金棒槌”。“我有近二十年不讲我的创业故事了,但是今后我要多讲,讲给年轻人听,告诉他们搞科研要吃苦。”李登海给记者讲起了他在海南的“候鸟人生”——每年冬季带着团队南下育种,住窝棚、啃萝卜干、裹着麻袋睡在地里,连续47个春节在海南玉米地里度过。“但现在的‘苦’不一样了。”李登海话锋一转,“过去选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过去一年收一茬,现在一年收四茬。年轻人用科技把‘苦功夫’变成了‘巧功夫’。”
会议提出“不断完善劳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保护机制”“加强企业接班人培养”,李登海对此反复研读:“相比其他行业,农业人才断层较为明显,比如种业科研周期长、回报慢,年轻人留不住的问题。”李登海计划招收一些学生,不限学历,只要愿意投身农业、愿意投身种业,他愿意给年轻人创造条件。“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年轻人,他们才是中国种业的未来。”
在登海种业的会客室里,墙上挂着一代代玉米试验田的照片。这些看似普通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凝聚着这位农业科学家的心血,也寄托着一位老企业家最朴素的愿望:“国家给我们好政策,无论是玉米还是青年,我们就要让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振兴中国的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窗外春寒料峭,但这位“时代楷模”的眼神中,已满是春天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