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
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 摄影报道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残疾人集中安置企业、如康家园、文创工坊等越来越多的就业平台被开发、搭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拥有了实现自己就业梦想的机会。
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烟台众联实业有限公司、星语星愿——扬帆助残文创工坊、招远市辛庄镇如康家园等三个残疾人就业平台,聆听三位残疾人朋友的就业故事,洞悉一座城市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呵护。
周海娜
从“一无是处”到“熟能生巧”
“曾经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地方,能让我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记者在烟台众联实业有限公司车间里见到周海娜时,她正在熟练地包装枕套。只见她用残疾的右胳膊环住已经叠整齐的枕套,左手撑着白布袋,将枕套一点点放入,拉上系绳,再将其装入塑料包装袋里,密封好袋子,贴上商标,一气呵成,全程只用了20秒。对周海娜来说,包装几百个枕套在2小时内就能完成。
对于周海娜来说,现在看起来的毫不费力是背后日积月累的努力。“来公司上班前,我在家务农,但我一直想出来上班,因为这样能更多地接触社会。”周海娜说,“朋友跟我说众联是专门安置残疾人的企业,我便来试试,没想到一干就是20多年。”
每天早上8点,周海娜总是准时开始工作,“我跟同事们都相处得很好,这里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让我能跟正常人融合生活的平台,我很享受这种状态。”周海娜说。
除了心情的愉悦,靠自己养活自己的快乐更是难以言表。“公司福利待遇好,我完全可以靠工作养活自己,而且还能抚养我的孩子。”周海娜自豪地说。
再有2年,周海娜就该到退休年龄了,但周海娜却并不想退居二线。“只要公司还需要我,我就想继续在这儿工作。”从周海娜脸上,记者看到的是一名独立女性的昂扬,不因肢体的缺陷而失色半分。
像周海娜这样的残疾人,烟台众联实业有限公司还安置了61人,占到企业总用工人数的25%以上,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残疾人集中安置企业。众联实业常年提供缝纫、熨烫、包装等适合残疾妇女就业的岗位,以及设计、营销等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实习见习的岗位,定期组织在职残疾妇女参加岗位技能、知识普及和安全生产等培训。
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残疾人集中安置企业,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才圆了就业梦。
王彦彭
从“沉浸自我世界”到“父子齐上阵”
“我画好的葫芦让我爸烫,我俩都很棒。”20岁的王彦彭自小患有孤独症,他总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擅长与他人交流。自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毕业后,王彦彭加入了星语星愿——扬帆助残文创工坊,没想到这里改变了他的生活。
周一到周五,王彦彭会定时到文创工坊“打卡上班”,在这里,王彦彭的绘画天赋被发掘,在老师的辅导下,王彦彭开始接触烙画葫芦。王彦彭最擅长的是在葫芦上画十二生肖,只见他拿着一根短铅笔,打开手机图片,看一眼图片,画一会儿葫芦,不到两分钟,一条圆润可爱的小蛇便画好了。“对他来说,画葫芦这件事十分简单,不到半个小时,他就能画好十二个小葫芦。只要有图片,他什么都能画。”王彦彭的父亲王国军说起这些十分自豪。
王国军自儿子加入文创工坊时便陪同在侧,本意是起到照顾儿子的作用,没想到儿子在接受烙画葫芦培训时,他听着听着也“上了道”,甚至在用烙铁熨葫芦这项上比儿子还强。于是,父子俩就这样成为“最佳搭档”。
“我现在基本每天都到文创工坊来,我儿子画画快,熨葫芦是个细致活,我要赶上儿子的进度就得更加努力。”王国军笑着说。
除了烙画葫芦,扬帆助残文创工坊还带着残疾人一起制作香牌、拓印、毛线勾、珠子串、手工线香、杨家埠年画、风筝等文创产品,将非遗与文化创意进行融合,让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扬帆助残文创工坊目前接收了20名残疾人。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已经有一半的残疾人能够独立完成某一种文创产品的制作。”星语星愿——扬帆助残文创工坊志愿者宿振华说,“制作好的文创产品,我们会通过义卖、爱心团购、爱心驿站售卖等途径进行销售,所得收入用来给残疾人进行免费培训,收入多的时候,还能给残疾人一些奖励。”
文创工坊的建立让更多残疾人有机会用文化治愈自己,同时发掘自身潜能,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实现就业梦想。
张凯城
从“等待帮助”到“主动反哺”
“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半,张凯城都会来到位于招远市辛庄镇的如康家园上班,他的工作是围绕着“鸡蛋”开展的。
“一般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捡鸡蛋。”张凯城说。只见张凯城熟练地钻过栏杆,启动送蛋的传送带,然后来到鸡舍边的取蛋处,用唯一一只能活动的手将鸡蛋一个个摆放至托盘里。取蛋处的鸡蛋都捡完后,张凯城又钻进鸡舍,寻找传送带、地面上遗漏的鸡蛋。“这座农场里建成的如康家园占地90亩,西面种植着玉米和菊苣,东面有8间鸡舍,养着3000只芦花鸡,捡完一圈鸡蛋需要1小时。”张凯城一边工作一边介绍说。
收集起来的鸡蛋会被统一运往包装车间,进行分拣、清洗、包装。在包装车间里有一台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机器,张凯城按下按钮,机器便运转起来,将鸡蛋一个个放入传送带。随着传送带的运送,清洗、喷码、烘干等流程一一完成,张凯城只需在机器的另一端将鸡蛋放入泡沫盘中即可。
被“收拾好”的鸡蛋只需完成最后一步包装工作便大功告成。张凯城与同事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将当天所需要的包装箱都折叠好,再把鸡蛋放入包装盒内。至此,上午的工作便接近尾声。
张凯城与同事一起围坐在休息室的圆桌旁,大家一起享受着劳动过后的美味午餐,大家有说有笑,十分快乐。“如康家园的午饭都是免费提供的,这里还有休息室,干完活就可以休息。”张凯城说。
“如康家园是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集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助残业务办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主要接收的是16周岁以上的残疾人。因此,为了让这座如康家园符合残疾人的劳动水平,我们前期大量投入,发明了全自动鸡舍,可以一键投料、收蛋,还在整个农场铺设水管,只要扭开按钮,田地和鸡舍便可以实现自动浇灌。”招远市辛庄镇如康家园负责人李浩说,“如今,我们已经接收了20余名残疾人,而他们实现就业梦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反哺社会。”
“我们提前几个月,全体出动,就是想在烟台黄金职业学院大一新生入学时向他们捐赠鸡蛋,将我们的爱心反哺社会。”尽管事情已经完成,但张凯城回忆起来仍然十分激动。
简单的善举对残疾人来说却是十分了不起的壮举,这标志着他们从只能被动等待被社会帮助到有能力主动反哺社会的转变,这标志着他们不仅可以自立自强,还有余力奉献社会,而这一转变是如康家园这一托底就业平台带来的。
三个不同的故事,却在诉说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残疾人的“就业梦”。为了这一梦想,烟台尽力托举,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更高比例就业、更高层次就业、更高适配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