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在栖霞市杨础镇东北方向的不远处,蜿蜒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这是杨础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小河东岸,坐落着一个201户、501人的小山村——刘家沟村。村子斜对面的小河西岸,一座酷似牛头的低矮的小山头,被村民们称为牛头山。
牛头山下,一处由刘家沟村党支部领办的牛头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成长着。合作社于2021年筹备、立项,于2022年5月正式运营。目前,已有32头西门塔尔优质牛在这里落户。
养殖场规模不大,一处办公场所,一溜十几间平房,另有一排牛棚,牛棚外面不远处,也就是牛头山下、小河岸边,有一座小池塘,塘水清澈见底,是专为饮牛而开挖的。池塘北首,有一台大型花生脱果机。脱果机周围的空地上,堆放着一垛垛花生蔓,看来这是为牛准备的粮草了。
记者正在参观,从外面进来一个人,慈眉善目,脸上堆满笑容。养殖场的工作人员马上给做了介绍,原来这正是记者今天要拜访的主人公——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衣建正。
衣建正引导记者走进了养殖场办公室。办公室里,门窗锃亮,茶几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办公桌椅整齐,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
据他介绍,刘家沟村一直以来集体经济近乎“空壳”,村民与贫穷相伴,党组织软弱涣散。2021年,衣建正正式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领头雁”。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带领村民全部实现了“户户通”街道和路面的硬化。
为彻底改变刘家沟村的贫穷落后面貌,2020年11月,上级政府派驻的3人“驻村工作队”住进了刘家沟村,为刘家沟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翻开了新时代崭新的一页。
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扶持下,刘家沟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吴朝有队长身先士卒,发扬干事创业精神,配合衣建正书记,为刘家沟村的美好新生活竭尽全力,无怨无悔。他俩与村民们一起,不怕脏和累,填埋垃圾堆,清理臭水沟,整修出了11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的大小两处村文化广场。另外,清理河道6000立方米,硬化山路1800平方米,安装路灯80余盏……
感动于“驻村工作队”的鼎力扶持,感动于村民的热情和干劲,衣建正开始着手考虑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关键问题了。
穷乡僻壤,发展工业不合适,缺资金,缺技术,更缺人才;搞乡村旅游,缺资源,缺政策支持,而且太模式化,他也不想“吃别人嚼过的馍”。既然是乡村,就要立足当下,发挥乡村本地优势。既然是农民,就要一心一意做农民该做的本分事。虽然家家都有果园,但并不能一味地靠果园发家致富,还是要有其他副业,两条腿走路。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老少爷们的致富路,走出一条刘家沟村的阳光道。
苦思冥想,夜不成寐,多少个夜晚,衣建正瞅着窗户外数天上的星星,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致富妙计。2020年秋天的一个清晨,衣建正早早起床,毫无目的地来到山上转悠,看着漫山遍野疯长的野草,看着一块块地里正在成熟的玉米、花生,他忽然灵机一动,现在人们做饭基本都不烧草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的牲畜不都是喂草料吗?眼前这满山的野草和遍地的庄稼秸秆,如果不利用起来,刚解决的草堆问题极有可能又成了问题,处理起来困难重重,焚烧秸秆又违规。对,就利用这些廉价的自然资源搞养殖。他在心中反复分析,权衡利弊,养鸡养猪风险比较大,鸡场猪场到处都是,除了市场风险,还有病患风险,相比之下,养牛较为稳妥。
思路甫一形成,衣建正便付诸行动。他多方拜师求教,寻找养牛场,选择优良品种,终于在莱阳谭格庄发现了目前较为优质的西门塔尔肉食牛。
他兴奋地回到村里,跟“驻村工作队”沟通。经过吴朝有队长的有效协调,上级有关部门通过考察,决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衣建正兴奋得彻夜难眠。他马不停蹄地召开村民大会,阐明自己创办合作社的初衷和愿景,赢得了村民的积极配合和行动支持。最终,通过“驻村工作队”的扶持和村民们自愿入股,筹集资金116.5万元,成立了牛头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规模为50头的肉食牛养殖场,首批引进优质牛20头,目前存栏数量达到32头。
养殖场的成立,为村里打开了一道致富的窗口,增强了村民们的致富信心。同时,也为村民谋了福利,达到了集体和村民双赢的效果,在带领村民致富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村集体的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衣建正把养殖场当成了家,天天吃住在养殖场,亲自参与管理和劳动,努力熟悉每一头牛的特点。养殖场成立后,他购置了相关设备和一台大型花生脱果机,免费为周围村民脱果,惠民、利民,解放了劳动力,养殖场只留下脱果后的花生蔓,作为牛饲料,互惠互利。2022年,衣建正为周围村民脱果600余亩,2023年达到了1000余亩,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林春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