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摇篮”里成长

——结缘《烟台日报》四十年的往事琐忆

2025年03月28日

冯宝新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地一瞥,就已隔40年。回眸漫漫人生旅途,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物会深刻陪伴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遇上《烟台日报》,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际遇之一,它对我人生的意义独特而深刻,无可替代,当然,这里的遇上,并不是简单地看到或触及,而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它达成关联或者说叫“缘分”。这种缘分,是40年的一路相伴,一路呵护;这份情感,像一位相知多年的师长和挚友,见证了我人生的诸多重要时刻,陪伴我在无尽的思索与深沉的感悟中,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更是点燃一个青年梦想的火种,是我人生旅程中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我阅读与成长的道路。

与《烟台日报》结缘是在1985年,那时我在教育学院中文系读书。学院创办院报《火花报》和院广播站,我被系里安排做编辑。报纸半月一期、广播站每天有午间新闻播报。为搞好这项工作,我经常到系办公室翻阅《烟台日报》,学习报纸版面设计和消息的写法,我把学院创办院报和广播站这项工作写了个“火柴盒”短消息投给了《烟台日报》。那几天忙于迎接考试,就没时间看报纸。考试结束后翻阅一周的《烟台日报》,当那篇“火柴盒”突然映入眼帘,我感觉心激动得怦怦直跳,虽是“迟到的新闻”,但仍觉得报纸飘着的油墨香沁人心脾,带来的是一种特有的外人无法体味的兴奋。毕竟,这是第一次自己的稿子变成了铅字。至此,每当到系办公室,只要不是有急事,我就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把一周的《烟台日报》细细品读一遍,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还抄录在笔记本上,当然还有一种看自己写的稿子见没见报的急迫心情。

“火柴盒”新闻,开启了我与《烟台日报》40年“结缘”的第一步。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高中教学。学校只有校长室有一份《烟台日报》,因忙于高考升学教学,读报投稿的念头暂时打消了。1991年初,我被调到宣传部门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考核新闻科的重要指标是稿件登报率,到部里有一个月左右了,虽然认真学习新闻写作方法,向老同志请教,习作了十几篇稿子,但投稿后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眼见得其他同志三天两头有稿件见报,我心里急得火急火燎,嘴皮打起燎泡。听老同志私下聊,报社有个叫孙佑天的副总编为人和善,分管二版经济新闻,我就把刚起草的一则短消息《大力推动“白色革命”——唐家泊镇覆膜花生种植普及率达90%以上》,并附有一封信,冒昧直接寄给孙总。附信内容大概诉说了“投了不少稿件就是不见报”云云。应该是孙总善解人意、理解同情一个小伙刚做新闻工作的苦衷,三天后,这个“豆腐块”就见报了,这是我走上新闻职业生涯第一篇短新闻,至此,我的职业生涯与《烟台日报》等媒体紧密融合在一起。

时间在忙碌中走得很快。六月中旬,正是割麦子的时候。曾听科里老同志讲,刚学写新闻的最好“唱四季歌”提高见报率,就是“春天写春耕、夏季写麦收夏管、秋天写秋收秋种、冬季写农田水利建设”。我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夏收信息写了一篇“栖霞已完成小麦收割面积15万亩”,结尾有一句是“力争三到五天确保全县45万亩小麦颗粒归仓”。我把稿子送给科长审阅,科长看后说,一篇稿子在报纸上发出来怎么也要三五天,待稿子见报后,麦收也结束了。经请示,通过部里传真机发到报社。不曾想到的是第二天该稿就发表在《烟台日报》头版夏收专栏里。看到散发墨香登载自己稿子的当日报纸,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仔细一看发表的稿子导语没了,只有主体部分,结尾变成“全县45万亩小麦颗粒归仓”。我心里正打鼓,就被叫到常委部长室。部长严肃地说:“小冯,这小麦才割了十几万亩,你就在报上说已经收割结束了?”我把实情说了,部长说,你拿着草稿和报纸到县政府找分管农业的丁县长。见到丁县长,我受到一次猛批,他要求部里找报社协调发个更正说明。回来和部长汇报后,针对此事,部长和我做了一次长谈,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自参加工作有十年履历了,也经历不少事情,但此事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明白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是一句空话。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写新闻一定要真实反映生活,不能为发表一篇稿子而背离实际情况,否则既给一地造成负面影响,也损害个人形象。俗话讲,吃一堑长一智。深刻的教训让我摈弃了跟风“唱四季歌”的定性思维,把心思用在学习研究新闻理论和写作方法上,把劲头下在到基层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鲜新闻素材中来。

经过几年做新闻干事的历练,我的新闻报道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1995年,在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第四个年头,组织上安排我担任新闻科长,承担起部门新闻宣传工作重任。在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和新闻科同事与全市广大通讯员奋发有为,积极挖掘采写栖霞市社会和经济领域新人新事及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闻宣传工作成绩突出,连续多年在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各县市新闻宣传工作考核中位列前三名;我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烟台日报》《大众日报》和省广播电台以及烟台市委宣传部颁发的优秀通讯员称号。

1996年,也是我任新闻科长的第二年初秋,又发生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但对我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栖霞市作为中国苹果第一市,每年都举办“苹果艺术节”,时值部里邀请《经济参考报》的徐主任来栖帮助策划“苹果艺术节”活动。报社的韩记者打电话要采访栖霞的一位民间艺人。我把不能陪同他采访的原因向他解释并表示歉意,同时联系我市的那位民间艺人,又把该艺人的联系方式告诉韩记者,让他直接上门采访。大约半个月后,我接到一个充满火药味的电话,打电话的人是我熟悉的一个朋友。朋友打电话内容大致是:我搞失实报道,要向他赔礼道歉,到报社发更正说明,以正视听,否则到法院见。闻此,我也不敢怠慢了,赶紧从档案室找出那篇文章。一看文章署的是我和韩记者两人的名,而且我是第一作者。稿子内容是记述这个女艺人坎坷的成长之路,为了突出女艺人成长过程的艰难曲折,文章对女艺人的不幸婚姻做了浓墨重彩的展示,这可能涉及女艺人原来丈夫的个人隐私。看完报纸,我立即给这个朋友打电话向他解释说明,并道歉。但朋友不依不饶,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向部长汇报后,部长沉思了一会儿说:“人家正在气头上,现在怎么解释他也不会听进去的,还是冷处理吧。”一个多月后,我邀朋友坐下来谈话,晚上又陪着吃饭。在酒酣耳热之际,又推心置腹地说了一堆致歉话,这事终于了结了。对这件事,我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宣传部作为市委的职能部门,要把新闻报道工作重点落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上,对一些涉及经济纠纷、家庭婚姻问题的尽量避免,即便报道,也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既要采访当事人,也要采访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和事,力求全面客观公正。

“吃两堑,长两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我努力学习新闻写作技巧。当时报社出版的一本《新闻业务研究》属于内部资料,里面经常编发新闻理论和报社资深记者撰写的个人新闻写作经验,从中学习,我也收获颇多。报社当时经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积极申请参加,既学到了方法也开辟了人脉。还有就是邀请报社记者到栖霞采访,我跟随记者上山下乡、进村入户,耳闻目睹了记者专业的采访写作过程,对我的采访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当时报社农业部副主任张海波到栖霞市杨庄乡采写“发展覆膜花生生产”这篇通讯,第一次采访成稿后,他感觉点面结合还不够好,我陪他去第二次采访,和报社领导分析稿子后,觉得乡党委书记对发展覆膜花生认识的理论还需要一定高度,于是我第三次陪他去该镇采访党委书记,不久,2000字、题目为《银色的希望》的稿件在二版头题发表。此稿经过三次采访,我感受到了海波主任严谨认真、追求精品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还有吴殿彬、姜爱敏、李波、刘锡范等骨干记者都对我的新闻生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报社王永福总编、郑强总编,副总编孙佑天、王家琳等都对我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令我终生难忘。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001年,经过5年干事、5年科长的历练,我也走上部门领导岗位,开始承担起一个县市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任。为了不辱使命,我也是尽心尽力,每年围绕市里中心工作开展对外宣传,如到北京、济南等地举办苹果节新闻发布会和旅游推介会,宣传栖霞苹果和旅游资源;邀请作家到栖霞牟氏庄园、艾山、牙山等采风,举办作家笔会,提高栖霞美誉度。

随着新闻履历的增加,我的写作能力也随着提升,新闻稿件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三五件新闻作品获奖,如《庄稼汉单刀赴会夺金奖》获得《烟台日报》好新闻一等奖、山东外宣二等奖;在《烟台日报》一版二条发表的《不当局长当厂长 走出官场进市场》获得山东新闻奖二等奖等。我把多年来在《烟台日报》等媒体发表的作品结集出版了34万字的个人新闻作品专集《汗水流过是金秋》。

2010年,我到山东有线下面一个分公司从事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与报社的缘分没有断,企业也要做形象宣传,一直和报社保持着联系。2020年退休后,由忙忙碌碌倏然转为悠闲清静,也曾一度为孤独寂寞所折磨。在报社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学写诗歌和散文。从新闻写作到文学写作转型,我和很多新闻人一样经历过阵痛,好在有报社老领导的支持、有副刊编辑老师的关心指导,尽管这种阵痛还没有过去,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24年,我加入了山东作协,圆了年轻时的“作家梦”。

回想我踏上社会45年的人生旅途,《烟台日报》就像一个“摇篮”伴我前行40年。他给我希望,给我自信,教我成长,使我进步。感恩遇见,珍惜缘分,感谢默默奉献、为我们通讯员做“嫁衣”的编辑老师。今后,我还要继续伴随着《烟台日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