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照海向未来

2025年03月28日

张铁鹰

为了让海神娘娘显灵,渔民们虔诚地制作渔灯。待夜色降临,渔民持制作好的渔灯到自家船上祭拜祈福,最后将渔灯放入海中,以祈求海神娘娘时时指引渔船平安返航。

文友王哥携妻儿回烟台岳父家过元宵节时,赶上了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欣赏过欢天喜地的秧歌、肃穆庄重的祭海大典和极具胶东特色的放渔灯仪式后,他掩不住兴奋地在群里说,这样的渔灯节“真是渔家文化的展示”。他还说,只是这次没看到渔家制作渔灯的过程,是个遗憾。

见王哥这么说,我不禁暗自庆幸起来。我虽然没有到过盛大的渔灯节现场,但两年前看到过渔家制作渔灯。那时,我受组织委派,在海岛渔村挂职第一书记。

古代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将一切超越人力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都看作是神力所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无不被赋予神灵,并岁岁祭祀。“上帝有命司沧溟,驱役百怪降魔精。囊括风雨雷电霆,时其发泄执其衡。”(朱棣《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妈祖便是被祭祀的神灵之一。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天后,海神也,闽人,林姓,旧封天妃,康熙间加封天后,累著灵异,海隅莫不庙祀。”(清·尹继美《龙口重修天后庙记》)

渔民们将妈祖称作海神娘娘。我任职的海岛村,就有一座海神娘娘像。它坐南面海,由渔民们自发集资修立。每年海神娘娘诞辰、大年初一、开海节等重要日子,渔民们都会前来祭拜,以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

岛上有一座灯塔,早已废弃不用,有村民告诉我,灯塔就是一个巨型的渔灯,过去没有导航设备,灯塔就是出海人的希望之灯。归航的人只要看到它,就感觉心里踏实。

海上作业,安全是最大的事。过去,渔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只能听天由命。热心渔家文化的渔民李瑞林告诉我,在他的记忆中,最大的一次海难,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一下子死了七名青壮年。当时,村里的渔船是集体的,捕捞有任务。为了多捕捞,让村民们过好年,大家把船开到了深海,不料海上起了大风,船来不及进港,翻沉了。

为了让海神娘娘显灵,渔民们虔诚地制作渔灯。为了将制作渔灯的过程看个究竟,我特意走入了李瑞林家。他先将磨好的豆面过筛,在筛出的细面中倒入花生油,用油和面,和到软硬适度,然后捏成碗状。再找一根草茎,缠以棉花或布条,备作灯芯。将灯碗煮熟,倾入生花生油,插上灯芯,点亮。待夜色降临,持制作好的渔灯到自家船上祭拜祈福。最后将渔灯放入海中,以祈求海神娘娘时时指引渔船平安返航。

李瑞林说,据他所知,渔灯节的形成与宋代的一则传说有关。我后来专门查了一下这个传说。

相传,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高丽国国王去世。次年,宋徽宗遣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为正副使,前往高丽凭吊。二人所率船队在海上“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八艘船中的七艘沉没,唯独路允迪乘坐的那艘船,“有女神登樯杆,为旋无状,俄获安济”。事后,路允迪自述,当时,其船的桅杆上出现了一位神女,在其庇护下,他顺利地到达了高丽。(《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有人说,这则传说中出现在桅杆上的神女,就是后来的妈祖。我不敢肯定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渔船早已不是需要摇橹、划桨的帆船,连机动的木船都正在被“钢壳”替代。渔民们也不再用海神娘娘保佑安全。我在岛上看到,人人都在手机上下载了海况预报软件,可随时知道风浪信息。而且,只要得到不良天气信息,政府会发出预警通知,会提前通知渔船入港避风。

渔民们享受着渔灯带给他们的温暖,一辈辈走到今天。在我任第一书记的日子里,只要在岛上,便时时能看到灯塔。这盏巨大的渔灯,似乎在时时提醒人们:即使安全有了保障,对于大海的敬畏心,也要永远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