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先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自从有文字以来,“福”字在国人心目中,便成为一个最具魅力的字眼,过年家家户户有贴“福”字的习俗。
过年为什么要贴“福”字?我们首先来看看“福”字的演变。
人们对“福”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演进、不断地深化。
在甲骨文中,“福”字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声。畐的本义是酒坛,甲骨文中的福字的字形整个描述的是在祭祀时,敬酒给神明以求降福的过程。故“福”字造字本义为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礼记·祭统》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福”即事事顺利。在《尚书·洪范》中更是系统地归纳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从而把“福”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化了。“五福”是多层面的“福”观念,以贯穿一生的幸福为目标,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还有人说,“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人丁兴旺,田代表土地,连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总而言之,“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一心向往的一种境界、一种祈盼。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福”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更是辩证的。老子曰:“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在一定的条件下,福与祸之间是会相互转化的,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老百姓认为,得未必就是福,一味地索取未必是福,失未必就不是福,退让未必就不是福,所以民间还有一句这样的俗语:吃亏是福。
明代陈继儒在他的《小窗幽记》表达了他对“福”的独特认识:“若要得享福,必先会救祸。”什么事情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受福而不骄,受祸而不怨”,才真正算是明白人间的幸福之道。
正因为人们自古以来对“福”是如此的孜孜以求,时时祈福盼福,慢慢地也就产生了在门上贴“福”字的习俗。在民间传说中,贴“福”字源于3000多年前辅佐周武王的姜子牙。姜子牙因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在山东建立了齐国。姜子牙的神奇故事,经过小说《封神榜》的渲染,在民间广为流传。传说姜子牙封神时,他老婆也来讨封。姜子牙说:“你嫁到我家穷了一辈子,你命穷,封你为穷神吧。有福的地方不能去。”这事传出去后,老百姓过年时就到处贴上大“福”字,驱赶穷神。“福”字,就是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福到了,福到了,“福”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象征。一个“福”字,代表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美好向往。人们发挥才智,将自己的祈盼在书写“福”字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上,已有不同结构的“福”字。而后随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的写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艺术化。当它成为最常用的吉祥用字后,也就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装饰图形字。“福”字通过象征、夸张、双关等形式而赋予的寓意更是丰富多彩。旧时北方有的有钱人家在影壁上书刻大型“福”字时,将其偏旁“示”变形成狗头,名叫“狗头福”,寓意把“福”勾到家里;有的在“福”字左右角画上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把“福”字图案化,用鹿头或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样组合而成,极富情趣和艺术化,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追求和向往。对“福”的追求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幸福不会从天降……”我们盼福祈福,而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有这样一个“福”字,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有人间仙境之称的蓬莱阁内,有两块石碑,碑上一字为“福”,一字为“寿”,为陈抟所书。陈抟(871~989),生于晚唐,屡试不第,从此无意功名。宋初曾觐见宋太宗赵光义,被赐号希夷先生,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陈抟书写“福”字,独具特色,内含哲理,为后世所推崇。这是一个花体“福”字,由“田给予福”四字组成,意思是种好田地,给人幸福。这就形象地阐明了“福”从何而来?“福”来自我们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努力。“福”,需要我们积极去追求;“福”,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
正因为如此,每逢过年,人们都要到市场上精挑细选,买上几个“福”字,为家里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也寄托一下自己对新一年的良好祝愿。
虽说如今商场里卖的“福”字,色彩艳丽,装帧豪华,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写,自己写的更有味道,真草隶篆,哪种字体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写哪种。我每年都是早早备好纸,裁成不同大小,书写不同样式的“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