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8日
钱永刚 范宇斌 摄
“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钱永刚看来,他的父亲钱学森始终关心的是民族的振兴,始终追求的是科学的真理,始终献身的是祖国的现代化事业。
“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懂得了什么叫‘舍’。”钱永刚坦言,他小的时候见什么好的都要,憧憬着有一天能够心想事成,把自己想要的都拿到手。“但是工作以后,我发现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真正你要‘得’的,不学会‘舍’,这个‘得’还是不够完美的”。
这个道理是钱永刚从父亲的人生经历中领悟出来的。“我父亲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得’,一定要学会‘舍’。”钱永刚说。
如其所言,钱学森的“舍与得”在其人生轨迹上已有清晰的体现——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建设,最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钱学森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钱永刚说,为民族复兴选人生,钱学森曾经做出5次人生选择:学铁道工程,为中国造铁路;改学航空工程;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向航空理论研究;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最后再回到学术理论研究。
从更广阔的视野探索钱学森的成功,钱永刚认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是钱学森取得这样成就的原因,“父亲始终关心民族的振兴,始终追求科学的真理,始终献身祖国的现代化事业”。
“钱学森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他在退休后依然每天坚持学习钻研。”钱永刚说,从71岁到85岁,钱学森在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懈探索,他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创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理论及其实践形式,潜心研究系统工程理论,并把该理论进一步发展成社会系统工程,使之成为社会各领域取得长期和整体最佳效益的组织管理方法。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展厅入口处,有一张展示钱学森一生涉足学科领域的时序表,涉足学科领域达20多个,数量之多、跨度之大,令人惊叹。
钱学森因何在所涉足的绝大多数领域成就不凡?钱永刚总结了6个因素: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艺术修养开拓创新思维;学无止境铸就学术高峰;祖国信任搭建奉献平台;独到理解破解世界诸谜。
今年75岁的钱永刚,退休20年来一直在做6件事:建馆、建班、出书、做影视作品、讲演、办展。他说,将尽己所能做好这些事,以钱学森学以报国、科技报国的精神,引导更多青年从小培养起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应该成为读书人的基点”。
对于父亲,钱永刚评价道:“他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父亲,因为他不仅教会了我知识,还教会了我更基本的道理,那些不经意传授给我的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曾有人说钱学森“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回国,如果不回国的话,学术成绩会更大”。
对此,钱永刚反问道:“如果钱学森不选择回国,他的人生成就还会这样大吗?”“现在不少年轻人有一个弱点,他们不注意把握民族和国家的需求,更谈不上按这种需求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钱永刚说,“这难道不应引起憧憬人生圆梦的年轻人去思考吗?”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王平2016年回到中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国外为期10年的学习和工作期间,他通过网络与家人朋友交流,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让我难忘的是,2008年在国外的实验室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我内心涌起了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激动。”王平说,那一刻,他感到无比自豪,也坚定了要学成归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回国以来,王平充分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为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他谈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胸怀祖国、心系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在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饶小飞看来,时代在变化,中国人的赤子心没有变,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情怀没有变,钱学森精神应薪火相传,“作为高校教师,我将努力去引导更多学生做出人生选择时,能以国家和民族复兴为己任”。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