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3日
她用满腔的教育热忱演绎无悔青春,用质朴的师爱诠释育人情怀,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耕耘着、奉献着、散发着光和热,她是开发区金东小学教师姜哲云。
YMG全媒体记者 林芋竹 摄影报道
坚持家访,走遍上百个家庭
在与姜哲云老师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她“一心为学生”。姜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的学生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学生基础不一,情况不同。从教七年以来,她坚持家访,走遍了上百个家庭,与家长们成为朋友。
姜哲云回忆,有一名叫悦悦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从外省老家来到烟台打工,三年级时她才转学到金东小学读书。悦悦普通话不流畅,没有朋友,因为学制不同基础比较差,再加上不慎崴脚请假两周,成绩一度下滑,成了班级里的“学困生”。姜老师了解到悦悦的情况后,每天晚上给她单独补课,与她谈心,耐心地鼓励、教导她。渐渐地,悦悦成绩开始提升,人也变得活泼了。记者看到,姜老师收藏着一张卡片,这是悦悦毕业时亲手制作送给她的。上面工整地写道:“姜老师,我可能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以后我会常常回来看您,努力成为让您骄傲的学生。”
像这样温暖的小故事还有很多。通过家访,姜老师了解到学生妍妍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有时下班晚,姥爷又行动不便,不能接送,妍妍便常常一个人在学校等待,人也变得沉默寡言。姜老师主动和妍妍的母亲联系,承担起了送妍妍回家的任务。在送妍妍的过程中,姜老师发现她有点自卑,于是像朋友一样耐心开导,赞美她的优点,鼓励她勇往直前。慢慢地,笑容又出现在了妍妍的脸上。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姜老师把爱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情绪等。她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孩子进行逐一摸底,给予更多的关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她还经常帮助贫困学生,为他们购买文具、衣物等。采访中,很多家长都表示:姜老师善良、敬业,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能跟着姜老师学习,是孩子们的幸运。因为出色的表现,姜哲云在2020年荣获“开发区师德标兵”称号。
走出教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姜哲云老师身体力行,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她利用课余时间“充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参与省、市、区各级课题的研究,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是学校课堂改革、引领深度学习的先锋。她在2023年黄渤海新区青年教师竞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主讲的课程获2021年烟台市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
从教之初,姜老师就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文、体会语文,丰富校园生活。为了让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她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探索形成了创意新颖、活泼灵动、富有文学美和艺术美的教学风格。“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一堂课往往坚持不了太久,为此我给每一篇课文设计‘真实情境’,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边读边悟,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姜哲云老师认真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德智融合,她说:“作为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解释知识是什么,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对成长的意义。”她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地头,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书写大自然。雨天赏雨,雪天玩雪,室外课堂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她还鼓励学生用语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致力于实现语文教学服务实际生活的最终目的。
在学生眼中,她像妈妈一样温暖;在家长眼中,她专业素质过硬;在教师眼中,她是学校里的“标杆”。
家校沟通,创新班级管理形式
姜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创新班级管理形式,实现了班级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这一创举获得家长、学生的广泛赞誉。她以网格化为依托,传达重要信息,收集家长困惑,构建起“班主任统筹、任课教师协同、家长响应、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更好地整合家长诉求,回应家长关切的问题,让家校沟通更加顺畅。
记者了解到,姜老师目前负责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宣传等工作。她经常组织老师和学生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清理沙滩垃圾、清除小广告、前往养老中心探望老人等。
一直以来,姜哲云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