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深厚 名将辈出 政策加持

“篮球之乡”未来之路更宽广

2023年07月04日

李缘

王思雨

李文霞(左)和初慧萱

范斌为小球员传授篮球技巧

7月2日,2023年女篮亚洲杯决赛结束,中国女篮73:71力克卫冕冠军日本队,时隔12年再次夺冠。这支队伍曾在去年获得世界杯亚军,而两位烟台籍选手王思雨、李缘功不可没,均有很好的发挥。

女篮姑娘在世界赛场征战驰骋的背后,离不开球迷的鼓励与支持。在烟台同样如此。除此以外,在U18女篮国家队中,记者还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李文霞、初慧萱。

有着“篮球之乡”美誉的烟台再次向世界球迷展现了自己的硬实力,而多人入选国字号球队的背后,除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外,更重要的是基层教练的辛勤付出以及相关“体教融合”政策的加持。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

回望 “篮球之乡”曾开齐鲁篮球先河

据《山东省志·体育志》记载:“山东的篮球运动最早出现于烟台,当时叫‘筐球’。1893年黄县教会办的崇实学院有玩球活动,1895年烟台文书院出现抢球活动。”由此可见,烟台人开创了齐鲁篮球运动的先河。上世纪初,烟台的各教会学校就已经有了各自的篮球队,并且校与校之间经常相互进行比赛。

1914年,由烟台人组建的实益学馆篮球队正式挑战旅烟外侨篮球队,进行了烟台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国际篮球比赛。1928年,烟台乐群篮球队的张宽五、庄文聪、凌春阳与烟台青年会总干事王振东共同发起,将乐群篮球队与咖咖篮球队合并,组成了烟台白燕篮球队。1933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山东篮球代表队的主力关保森、美高弟、傅志寰、王明信4人和指导卢宗文也都出自白燕篮球队。

新中国成立后,篮球作为烟台人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不仅各县修建公共篮球场,各机关、学校、厂矿企业都纷纷建起篮球场。市体育局原三级调研员李玉忠在《烟台,“篮球之乡”的世纪荣耀》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叙述:上世纪50年代初,仅专署机关就有十几支业余篮球队,当时的烟台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篮球场每年都有六七百场篮球比赛,可见篮球运动之普及。每逢有篮球比赛,人们早早聚集到篮球场边,里三层外三层,把篮球场围得水泄不通,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从1997年开始,烟台承办过济军天马(后为双星济军)、山东金斯顿、山东大本等球队的甲A或甲B全国篮球联赛。“一个没有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城市,能承办全国甲级篮球联赛,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李玉忠说。

付出 基层训练是“篮球之乡”不衰的根本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除王思雨年少赴沪外,李缘、初慧萱、李文霞都出自同一所学校——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

据学校女篮教练韩君介绍,从2003年至今,芝罘区已向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女子篮球队培养输送80多人,其中有10人进入省队。李缘、郑好、乔燕姿、李文霞、初慧萱5人进入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国家青年三人篮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大赛。毫无疑问,每个好苗子的发现和培养都离不开基层教练的辛勤付出。以韩君为例,为了发现好苗子,他走访学校已成日常,从事女篮教练工作二十余年来,芝罘区的每一所小学都有他的身影,“之前没有车,我就骑着自行车,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跑、看。当发现好苗子后,还要做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在训练上,也要因人而异。”上过韩君训练课的孩子们大都对这个高大的教练竖起大拇指。韩君说:“因为选材难,所以我就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而留住她们最关键的,就是上好‘体验课’。”

此外,做通家长工作也是难点。“特别是女孩子,家长大都不愿让她们进行篮球、足球这样对抗性强的运动,怕受伤、怕影响学习。”可爱才的他还是不厌其烦,登门拜访。

除了专业体校培养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投入到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来。2020年以来,市体育局加强与中国篮协的合作,借鉴华蒙星少儿篮球先进的培训模式,聘请国字号知名篮球教练范斌为“烟台市青少年篮球运动技术总顾问”,成立了“烟台市篮球训练基地”。“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发展烟台的篮球事业,做青少年篮球的推广和推动工作,把一些先进的国际化的理念带到烟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将来培养出更多的篮球人才。”范斌坦言,“我也希望市篮球训练基地可以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篮球‘教育、培训、科研’三结合的产业发展,努力为烟台体育事业以及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层教练不易”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心声,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让烟台市体校篮球项目不断有新鲜血液汇入,学校也立足根本,建立健全训练常规管理制度,以培养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和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为目标,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力度。也正是因为有了基层教练的辛勤付出,才让“篮球之乡”的美誉代代相传。

未来 “体教融合”是“篮球之乡”的不竭动力

为了推动竞技体育高水平发展,烟台市体育局积极推进体教深度融合,研究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推动“特色校”建设扩面提质,用2-3年的时间,烟台将新建60所篮球特色学校。

市体育局局长张晓东表示,在青少年篮球方面,2021年,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大力推进青少年篮球工作的意见》,明确从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培训体系、一体化竞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考评体系五个方面入手,在“十四五”期间,全市各级学校按要求建设篮球教学场地设施,按标准开展篮球教学,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校内、校际篮球比赛。

不仅是篮球,在其他项目发展上,烟台也将打造“以市级训练单位为龙头,县级体校、特色校为中坚,中小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俱乐部为补充的业训体系”,启动“2+3+X”办学模式探索(“2”即田径、游泳两个基础项目;“3”即在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和手球之中选取3个球类项目;“X”即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每校不少于2项)。

记者手记:

“体教融合”

根本在“融”

自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来,“体教融合”成为热词。记者在采访中有了这样的感受——体教融合,根本在“融”。

还记得风靡一时的“足球操”吗?几年前,一些地方的学校“发明”出了一种抱着足球跳舞的运动,并美其名曰“足球操”,甚至部分学校还准备在课间推广,目的竟是“为了校园足球普及”。此操一出,引来骂声一片。果然没过多久,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印发了《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其中一项便是禁止足球操等形式化表演。

体教融合,不单单是句口号,更不应该是“各自为战”。在采访中,很多人提起一项比赛——“希望杯”。这是当时烟台篮球的一大群众性赛事,从村到镇,从乡到市,从小学到初中,看过或参加过这项比赛的人至今难忘,“那时的篮球氛围真的太棒了”。如此发展,烟台体育还会愁人才匮乏吗?

要从孩子成长角度看待问题,并拿出对策,是体教融合最根本的指向。只有打破部门界限,推动“以心相融”,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可能也不难找到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