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豆虫

2023年07月06日

牟民

儿时的暑假,我们除了河里抓鱼、抠知了猴,还喜欢去捉豆虫。

豆虫,学名豆天蛾。夏日,豆虫大都在豆叶、槐树叶上,我们拿上工具,到村东槐树林里去捉。最好是中午,青绿色的豆虫吃饱了,懒洋洋地趴在叶子背面消化休憩。手指捏住它头部,它猛然惊醒,使劲抓住叶脉,不肯丢了自己的家园。很快就捉了三四斤。眼瞅着槐树叶子上肥肥的豆虫,不舍离开,便不停地去捉。脱下袄,把豆虫放到衣服里,再把袄一卷带回家。同伴芸儿穿个背心,让豆虫在身上爬,说是挠痒痒,舒服,他慢腾腾地走,豆虫满身蠕动。走几步,豆虫爬到身体光滑的地方,呱嗒掉下,捡起,再放身上,很享受的模样。每次,他总比我们捉得多。

回家把豆虫的头揪掉,将一根筷子顶着豆虫的尾部,向上一翻,豆虫翻个个儿,将内里的脏物洗净。将其剁碎了掺(氽)丸子或者包饺子,跟猪肉有一拼。豆虫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还含有清除血液中胆固醇的物质,对心脑血管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临秋,豆虫躲到地里,要排卵,身子由绿变成了黄,这时是豆虫最肥最好吃的时候。拿一张锨,或者小板镢,寻地面针眼大的洞儿,挖刨下去,一个拇指粗的豆虫翻滚出来,沉甸甸的一肚子蛋白质。此时的豆虫,外皮由绿变黄,硬实,内里干净,用不着清洗,洗净表面的泥就行了,用油炸着吃,酥脆喷香。父亲就着喝一杯,满脸喜悦,愁相全消。在锅底下烧着吃,也不错。

记得放学后,我拿着镢头去槐树林里抠豆虫,抠了三十多条,高兴地抄近路回家,顺着沟底往坡顶上爬,刚到坡顶,脚下一滑,又掉到了沟底。胳膊、腿被槐树条划出了血,爬起来,急寻抛撒出去的豆虫,只寻到了十几条,那十几条无影无踪了。这些家伙,够精的,一离开我手,就钻进了泥里。想想也是,逃生也是它的本能。

前些日子去饭店,看见油炸豆虫,抻开膨胀的身子,恍如活了过来,我瞬间没了胃口。或许,早年吃的豆虫从潜藏的信息里探出,阻止我的食欲。回到老家,想去村东的槐树林寻豆虫,希望再见到它,捉在掌心里,任它蠕动,再次体味它那酥酥的爬行,观虫而乐。可槐树林没了,村里人也早就不种豆子了,即便有种的,也见不到豆虫了,因为地里没了营养,只有浓浓的杀虫剂。再说了,想解馋,有人专门养殖,可饱口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