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1日
“激发创造”“玩转科学”“让孩子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一连串对于家长而言极其“吸睛”的广告词,对应的正是当前新兴的“科学玩具”。
然而,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背后,儿童接触后受伤、中毒等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频现。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表示,应完善标准建设、加强源头管理,让孩子们的科学启蒙教育安全放心。
“科学玩具”走红市场
暑期已至,既想给孩子的假日生活增添一份欢乐,又希望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瞄准了家长的期待,一些“科学玩具”悄然走红。
在网购平台搜索“科学玩具”关键词,大量顶着科学教育名义的玩具产品就会出现。它们大多模仿学校、科研机构的各类教具或器材,用各色玻璃制品装着化学原料进行售卖,常见的包括明矾、小苏打、醋酸钠,甚至还有硼砂等,有的还配有一些实验器具,价格通常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记者向一位商家询问产品的安全性,商家保证,所有的原料均经过了国家标准检测,保证无毒无害。但当记者追问是否可以出示检测报告时,商家却没有跟进回复。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部分线下玩具店甚至书店,都专门开辟了“科学玩具”的贩售区域。销售人员介绍说:“暑假到了,这些产品卖得很好。”
事实上,此类玩具不少都是“三无”产品,部分化学原料的安全性也难以保障,儿童接触或误服后极有可能导致中毒等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就有消费者投诉称,孩子因误食不明成分的实验材料而极度不适。此前各地也曾出现数起儿童因误服玩具中有硼砂等成分的化学原料而致急性中毒的案例。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费提醒,其中特别提及儿童化学实验玩具等产品,提醒消费者避开“三无”产品,并严格按照安全说明进行使用。
玩具安全关“屡屡破防”
记者采访发现,“科学玩具”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产品原料渠道不明,可能含有有害成分。夏阳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用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品原料,其成分相对更有保障。用于儿童玩具的,一方面其整体用量较少,市场体量不大,很多正规商家没有类似业务;另一方面,很多原料是经由多个环节倒手,最终流入玩具厂,中间就可能存在“猫腻”。
——专门品类尚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上海锦天城(天津)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华表示,我国现行的玩具安全标准对于儿童玩具的化学、物理安全性能均有一定要求,如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及,通常6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用品,其可触及的材料和部件中,可迁移元素如铅、汞的最大迁移量不能超过90mg/kg、60mg/kg等。
但对于科学类玩具,目前并没有专项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仅做出了宏观责任上的规定,没有具体标准。
——玩具安全保障不足,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的化学实验场所,应具备场地通风良好、远离食品贮存处、实验桌面稳固耐热等条件,但家庭场景往往难以满足。同时,部分化学反应较为剧烈,可能伴随液体飞溅、燃烧放热等现象,在没有防护设备的前提下,也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可针对科学类玩具加强专项管理力度,加大抽查检测频次,建立“黑名单”制度。可探索相关品类商品的细化标准,为未来执法及行业生产提供法律依据。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家长在选购此类玩具时,应选择正规厂商生产的印有“3C认证”的产品,同时在陪伴孩子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和相关安全规范进行操作。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