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风纳凉话蒲扇

2023年07月13日

张发山

“有风它不动,一动就生风,若要它不动,除非起秋风。”这则老掉牙的谜语,三岁孩子都会猜。

没错,是扇子。扇子是人们夏日引风纳凉的神器。扇子最早是谁发明的,无从查考了,但按人类的本能,估计在原始社会应该就有雏形,不过那时拿的应该是树叶及禽羽之类的东西。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制造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扇子的种类开始繁多,其功能不仅可以消夏,还可当作艺术品,从而显示执扇者的身份地位。诸如什么折扇、团扇、绢扇、羽毛扇、芭蕉扇、檀香扇、象牙扇、舞蹈扇、魔术扇、工艺装饰扇、纪念扇等。但在坊间,最受人们钟爱的,依然是蒲葵树叶做的蒲扇,既环保,又经济。君不见,夏日的夜晚,村中心广场的矮墙上,纳凉的人们各执一把蒲扇,不紧不慢地摇着,摇来了清风,驱走了蚊虫,也摇走了盛夏的酷热与疲惫。

扇子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称为翣(shà)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它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以及宋代壁画中都可见到。古装剧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帝王端坐中央,旁边有两个宫女拿着“扇子”在背后交叉。所以说,翣扇是封建帝王用以障尘蔽日,显示威严的象征。

古时的扇子,多是竹编的,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当然,达官贵人、小姐丫鬟们还会买些绢帛制成团扇,摇起来也轻松自如;如果有文人墨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无形中提高了档次,还别有一番情趣。

但笔者更看好的是蒲扇,因为它是我国先民对蒲葵植物充分利用的杰作。蒲葵树属棕榈科,叶子很大,叶茎很长,轮廓呈扇形,叶脉从叶柄开始呈辐射状,延伸至叶缘,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把天然的扇子。人们在加工成品时,可根据大小、需要,任意设计成圆形、桃形或方形。为使蒲扇摇起来受力均匀,千变万变,不能偏离叶柄的中心,否则,就会“剑走偏锋”。

蒲扇进入寻常百姓家,少说也有2000多年了。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巿,价增数倍。”意思是说,东晋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有个被罢职的同乡来看望他,谢安问带了多少积蓄?同乡答:“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随手拿了一把。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看见后,居然以执扇为美,纷纷效仿。于是,建康(现南京市)城内,“洛阳纸贵”,谢安同乡的五万把蒲扇很快销售一空。

蒲扇俗称芭蕉扇。《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八仙过海》中汉钟离的芭蕉扇,实际都是蒲扇的一种,只不过已经做过变形处理了,而电视连续剧《济公》的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那把扇子,绝对是破蒲扇了。

清代以后,蒲扇已成为民间夏日拂暑之必需品。清初有《雍正耕织图》,画中雍正皇帝一身农民装束,手中拿着一把蒲扇,显示关心农耕的亲民色彩。图中还有边摇蒲扇扇炭火边擦汗的老妇人,还有腰插蒲扇在插秧耕作的老农。蒲扇在民间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蒲扇的摇动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左右手轮换摇扇,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蒲扇是纯天然环保绿色产品,亦是暑季物美价廉的畅销商品。历史尽管步入高科技时代,然而,户外纳凉,总不能人人都背着电风扇和高档空调吧?更何况,蒲扇用途多多,可扇风、可遮阳、可驱蚊、可挡雨……即使扇子破损了,主人亦不舍得丢弃,用于扇火生煤炉,同样毫不逊色。

这么说,你是否也喜欢上了蒲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