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大楼 曾经的烟台第一高楼

2023年07月21日

2001年拆除前的服装大楼。王传平 供图

高守莲 姚维峰 吴风冠

1975年,老烟台市区的南大街东部、奇山所城东北侧,一幢7层高楼——服装大楼,拔地而起。站到楼顶俯瞰市区景象,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南观奇山一脉塔山顶,北见烟台山灯塔引领船舶进港湾,周边的低矮平房民居中,散落着几幢2到4层的楼房。服装大楼鹤立鸡群,是当时烟台的第一高楼,烟台的服装生产从这里驶入快车道,服装出口大增,服装行业迎来飞跃发展。

“灯芯绒”做样品 烟台服装迈出国门

烟台开埠后,烟台山、朝阳街到大马路一带,形成了最早的繁华商业区,服装生产的雏形也在此形成。个体洋服店、制衣店、裁缝铺陆续诞生在朝阳街、正阳街、北大街、大马路的路边或胡同里,主要有4种生产形式:一是无门头房的家庭裁缝铺、夫妻店,里屋居住,外屋量裁制衣;二是有门头房的师徒服装店,一个师傅带着1-2个徒弟,接活、做活,送成衣上门;三是业主开服装店,雇佣伙计2-5人,量体、剪裁、缝纫明确分工;四是独立劳动者,自己单干的便服店。这4种服装店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或名气,都有门头和字号。这种情况延续到1956年公私合营,烟台个体服装裁缝店(铺)组成了7个服装生产合作社。

1966年6月,烟台市手工业管理局根据市政府指示,将7个服装生产合作社和制帽厂、服装布轮加工厂、烫洗加工厂合并,成立了六统一(人、财、物、产、供、销)的烟台服装工业公司。公司化运作将每个人做一件衣服的小手工业作坊生产模式,改为每人一道工序的缝纫操作流水化、成品服装批量化、服装生产专业化的生产流程新模式,很快显现出公司统一管理生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产品数量和质量,使服装加工迈进了大规模生产的流程。有了“船大抗风浪”的底气,服装工业公司一跃成为当时全市利润和创外汇的大户!

但是,作为集体企业,服装公司生产的原材物料不在国家计划内,产品也不能包产包销,企业的生存发展全靠公司根据消费需求“打食吃”。为此,公司采用两条腿走路新思路,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拓展外贸渠道出口服装。当烟台染织厂研发出细、中、宽条“灯芯绒”棉布后,领导们凑布票(棉布凭票)买回各种“灯芯绒”,做出多种服装样品送到外贸公司,申请到“广交会”参展。在外贸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烟台服装终于迈出了国门,而且订单越来越多。烟台干不完,就拓展到淄博、济南、青岛等地加工。服装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欧洲等世界各地,有力拉动了烟台纺织印染业的发展,一度成为全市外汇创收的领头雁。

千余职工齐发动 7层服装大楼拔地而起

为促进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抓革命,促生产”期间,抗战时期参加革命、曾在市监察、公安等部门任过领导的王厚礼同志于1972年11月被任命为服装工业公司党总支(后升格为党委)书记,挑起了这副重担。

面对服装公司存在的厂房设施陈旧、车间狭窄等许多阻碍服装流水生产和企业发展的瓶颈,厚礼书记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倾听老干部、老裁缝和技术设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乱麻中找头绪,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蓝图。当精通服装企业管理的副经理张肇林提出“扩建新厂房,增加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服装生产最适合建高层厂房集中生产”的建议后,厚礼书记高度重视。他非常明白“投资新项目,改造旧设施”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更知道这把双刃剑如此厉害:“不搞投资改造,企业等死;搞砸了,就是自己找死!”厚礼书记拍板定案做高层建筑的规划蓝图,他不搞“一言堂”,伯乐识马,抽调责任心强、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精干人员组成基建科,“走出去、请进来”,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从建筑立项、资金来源、生产前景、发展规模到厂房选址、拆迁举措及若干后续事宜,全面进行探讨研究。最终,出炉了经反复考察论证的7层服装大楼规划设计蓝图和实施细则,得到了服装工业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一致赞同。

有了规划蓝图,落实谈何容易!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服装业,不在国家计划范畴内,只有项目立项,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厚礼书记一马当先,找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汇报,据理力争,争取在市计划委员会立项成功。从女工多和安全生产、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还将建楼地址由偏远的环山路调到了交通方便的南大街东部。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盖大楼的“三大材”(钢筋、水泥、木材)是紧缺物资,集体企业没有计划内指标。公司只能全员发动,撒网采购计划外物资。1000多名干部职工群情振奋,为盖7层高楼出谋献策,主动请缨、毛遂自荐、有亲找亲、有友找友,成为干部职工的自发行动。搞不到“三大材”,就搞其它物资兑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当年的烟台机床附件厂搬到内蒙古后,朝阳街的车间主任蔡念义、二厂班长徐振高,多次带着烟台的土特产,到呼和浩特找亲戚,买来计划外的“分度头”,到物资部门调剂钢筋等材料;二厂裁剪班长封振堂找到在淄博铁路部门工作的亲戚,买来旧枕木抵木材;基建科李桂英则去淄博搞来了水泥;维修工李国栋多次去天津、沈阳等地,为大楼搞来了电梯。

最令人感动的是老干部林素贞大姐,不顾年高体弱,大伏天到厦门找当年的部队老战友帮忙,采购到大批杉木杆子,由李桂英不辞辛苦运回烟台。杉木杆子盖大楼用不上,吕家民想办法换来了红松木。

为节省费用,科室的男女老少当搬运工,办公桌下放一套旧衣服,大货车一到,立马放下手头工作,换上旧衣扛水泥、抬钢筋。刚就业的俩姑娘綦瑞行、生翠英也不甘示弱。如今提起此事儿,两人异口同声:“真不知道当初哪来的那股劲儿!”

厚礼书记坐镇指挥实施规划蓝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问题迎刃而解。当建筑工地最需要的高压电未接通时,他直接找电厂书记交涉,终于在烟台第二建筑公司施工队进驻工地前接通高压电。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建设,1975年10月,投资90多万元、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7层服装大楼竣工交付,为烟台服装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了烟台服装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7层服装大楼当时创造的两个“第一”也载入了烟台建筑的史册:一是7层楼的高度,成为当时烟台地区建筑第一个地标;二是楼内配备乘人电梯,开启了烟台楼房不爬楼梯的先例!

谁能谁就上 专业化生产名优服装

厚礼书记率领全体干部职工,在建设服装大楼和职工宿舍楼的同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加强企业管理、更换先进设备、研创名优品牌、实行专业化生产,提高服装生产力的轨道上。他深知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甘当伯乐,因才施用,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

厚礼书记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把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作为头等大事,任人唯贤。副经理张肇林是服装行家,精明强干,有管理指挥能力,厚礼书记建议市委组织部门将其扶正,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和销售。转业干部刘海舫对服装生产是外行,但在部队管理物资懂财务,把他从下属副厂长调整到公司财务科担任科长,财务管理上水平。制帽厂青年技术工人孙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强,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考察培养,入党后破格提拔为党委副书记。孙强不负众望,扎实能干,找项目、跑资金,表现不凡,对公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省二轻厅领导的青睐和赞赏。

服装产品的新款式新花样,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拳头。厚礼书记将过去根据合同订单缝制样品,打裁剪样板的出口车间技术组和只在广交会前临时赶制样品参加展销的内外销厂的技术人员集中到一起,成立了服装研究所,服装大楼竣工后,将研究所迁到服装大楼六、七层,在配备缝纫技术高超的老技工同时,选拔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工人,或派到技术学校深造,或组织外出参观取经,并组织他们参加广交会,到市场做调研,组成了专业的服装新样品设计创新团队。老裁缝姜国荣,技术高、做活细,安排到服装研究所任所长后,设计服装得心应手。青年工人张淑娥设计的女童装,在全省服装新款式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服装研究所分工明确,设计团队的新产品由专业团队负责打裁剪样板、缝制样品,保证了新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服装研究所为服装公司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储备了后劲。

有了新产品的创新,还需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专业化生产。烟台服装生产从手工缝纫到使用脚踏缝纫机,再到工业缝纫机动力运转,可以说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一台电机带动多台上海牌工业缝纫机、皮带挂大轴杠的动力缝纫转速慢、有噪音、机盘颤抖不稳,实现缝纫机械自动化迫在眉睫。为此,公司实行引进与自我革新的策略。一是利用外汇留成,从日本进口多种专用设备。其中高速缝纫机,每机自带电机,转速快,无噪音。尤其是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板带机等专业设备,彻底改变了过去衣服做好后由人工锁眼、钉扣的状况,既结实漂亮,又提高十几倍工效。工人们高兴地说,过去干活像骑着小毛驴,现在跨上了千里马。二是成立动力设备科,自制配套工具。科室下设机加工车间,购置了车、钳、刨、铣等机械加工设备,根据基层工人建议,开展技术革新,先后研制出多针纳花机、整烫机、自动封箱打件机、车间运货升降机等较大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特别是针对生产不同式样衣服研制的缝纫撸子(安在缝纫机压脚上,放进布自动卷边),受到缝纫工的欢迎,仅做红领巾就比手工握边提高工效十几倍,且质量规范整齐。

先进的生产设备,促进了服装专业化生产。公司成立皮衣、衬衫、童装、中山服等专业车间、专业班组,开展专业化生产。挖兜、做领、镶袖子,各道工序精工细作。中山服小组生产的蒲公英牌中山服获全省质量一等奖。青岛外贸单位曾接到日本一款“卡克衫”合同,因工序复杂货期短,青岛、济南不敢接单,便以提高加工费为条件来烟要求帮忙。车间主任蔡念义看了样品后,一口应允,将这件“卡克衫”分成20道工序,夹牙子、镶松紧带等疑难工序安装撸子,提前5天交货。青岛外贸单位的领导说:“今后有工序复杂的服装合同,就找烟台干。”服装生产的专业化,促进了专业车间扩大规模,这些专业车间、专业班组后来升格为专业化的皮衣厂、衬衫厂和童装厂。

随着服装生产的快速发展,职工福利也得到改善,特别是在“白石村”“黄泥沟”“北河街”建设的3处职工住房区,为120多户住房困难的职工和军人家属解除了后顾之忧,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