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1日
姚翔译
身处电子化时代,便捷的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书架上那些砖块一样的大部头,更多地成为专业研究者或爱好者的私享。生活的快节奏让时间变得碎片化,面对一本厚厚的书,翻开它需要一定的机缘。
当一本久违了的手绘连环画出现在眼前,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颜值。薄薄的32开本,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细细读完也不过一盏茶的时间。蓝色的布纹纸封面,线订的装帧方式,古典雅致,韵味十足,黑底金字的书名更显古朴大气,让人情不自禁想去翻看、去阅读。
这本《百年富草堂》是“山东老字号”品牌故事连环画,由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翻开它,就翻开了一个百年老字号的前世今生,于纸暖墨香里,打捞起一段历史洪流中的商界传奇。
这本连环画虽薄,但故事架构完整。全书按时间线分成三个部分叙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情节紧凑,脉络清晰。
书的开篇,先介绍了莱阳梨的起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用这一著名特产为故事设立了时代背景。接着讲述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故事:莱阳县令祁鲲将莱阳梨进贡朝廷,皇帝品尝之后十分喜欢,莱阳梨由此名扬天下。乡间名医宋应龙在为母亲治疗咳嗽、蒸煮梨汤时,无意间熬制出了原汁原味、醇厚可口的梨膏。宋应龙的孝心、仁心,以及孜孜以求的医者风范,跃然纸上。当然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书中对于偶得梨膏的描述:“有一次煮梨时,宋应龙因事外出。回来后见锅中的水已烧干,大梨没了踪影,只留下一滩浓稠的黑褐色液体……”读者看到这里,都不免跟着一起着急:梨是不是被熬糊了?这些黑褐色的液体还能吃吗?及至读到后面,得知这液体“酸甜可口,回味醇厚”,心中才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梨膏啊!
书的第二部分,时间跨越到了二十世纪初那个“实业报国”蔚然成风的年代。因为年代久远,梨膏配方残缺不全,宋保均用心钻研,将配方复原。他和好友荀玉山并肩携手,立志把祖传的梨膏技艺发扬光大。他们开设大药房,命名为“富草堂”。接下来,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王垿隆重登场。这也是富草堂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保均与荀玉山带着梨膏,去青岛拜访王垿。王垿品尝梨膏后赞不绝口,欣然命笔,题写了“富草堂”的牌匾,并将太医所传的配方赠送给二人。读到这里,忍不住返回去细看封面、封底的“富草堂”三个大字,那正是“富草堂”牌匾的拓印缩影,仍清晰可见王垿的落款和印章。原本只觉得这封面封底的设计精美大气,此时才知道,原来是呼应着书里的内容。那这块王垿所题的“富草堂”匾额是否还在?又被收藏在谁的手中呢?
往下看,书中第三部分自有交代。“富草堂”历经数十年风雨,走过辉煌,也走过坎坷。公私合营后,富草堂大药房被解散,但宋、荀两家的情谊并未中断,两个家族通过联姻合为一体。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初,宋昌荣秉持“以膏立业,以德安身”的祖训,恢复富草堂,继续从事梨膏的生产。最终,梨膏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草堂”品牌成为“山东老字号”……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人荡气回肠,心生向往。
从一项古老技艺的诞生,到一个百年品牌的创立与发展;从一位乡间医者的仁心妙术,到两个家族数代人的筚路蓝缕,一本《百年富草堂》,把四百年光阴浓缩于方寸之间。该书采用线描连环画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画面精美,人物生动,极具艺术性,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时又以照片的形式,真实呈现了富草堂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始于颜值,我翻开了这本《百年富草堂》,又无可避免地沉醉于它的内容。书读完了,却又情不自禁地掩卷畅想、满怀期待:富草堂的故事并没有结束,2023年恰逢富草堂创立一百周年,方寸回望,百年风华,往后的岁月里,又会续写出怎样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