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奶奶

2023年07月21日

◎刘雪飞

姑奶奶,不是别人,是我。我说自己是“姑奶奶”,绝非嚣张跋扈,只是乡里辈分。

在故乡那座偏远村庄,我们刘姓虽然不是建村姓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族在村里的辈分却是最高的。我的父母一代,被村里大多数人称为“老爷爷”“老奶奶”。我这一代的兄弟姐妹,从一出生就被村里很多人称为“小爷爷”“姑奶奶”。

老家人对辈分很讲究,逢人称呼必论辈分。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五六十岁的人也要叫我“姑奶奶”“小姑姑”,而我,只能叫那些年龄与我比我父母还大很多的人叫“孙子”“孙媳妇”“侄子”“侄媳妇”……辈分是不能论错的,倘若论错了辈分叫错了人,人家会生气,父母会责备。

有的人家因为讲究辈分,在子女相亲的时候,如果论辈分男方和女方不是同辈分的人,甚至会因为“差辈”而拆散有情人。也有例外,我们村一个女孩,原本按村里辈分叫我父亲“老爷爷”,叫我母亲“老奶奶”,叫我“姑奶奶”。然而,她后来嫁给我母亲娘家的一个堂弟,于是,她见了我母亲,便按照母亲娘家的辈分叫“大姐”,见到我父亲仍然按村里的辈分叫“老爷爷”,幸好她和我堂舅结婚后我再没有见过她,不然,真不知道见面后,她会按照村里的辈分叫我“姑奶奶”,还是我按照母亲娘家的辈分叫她“舅妈”。

我曾经为了得到过年的糖果,问年长的邻居“侄媳妇好”,按照老家的传统,长辈不能给晚辈拜年问好,而对于童年的我,辈分高哪里比得上糖果好?儿时最羡慕电影里面的城里孩子,遇到大人不论辈分,只叫“伯伯”“叔叔”“阿姨”就好。终于,在我少年时的一个秋天,一辆大货车拉着我们全家人和值钱的家当,在夜色茫茫中驶向异乡。从此,我远离了故乡。

在陌生的地方,没有旧时的家族,没有熟悉的乡亲,出门称呼别人,虽然有时候根据当地亲戚的辈分称呼别人,却也仅限于几位邻居。再之后,参加工作,职场相交,熟悉的人叫名字,有职务的人在姓后加职务,不熟悉的人叫“师傅”或“老师”,只有父母的邻居或朋友,叫“伯伯”“叔叔”“阿姨”。

很多年了,不再听到有人叫我“姑奶奶”。我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摸爬滚打,故乡、故人、旧事,渐渐远去,连回忆的时间都很少。

前几天,工作中看到一个人的名字,觉得似曾相识,想了想,是姐姐的同学。我不敢太确定就是她,先加了微信,果然是姐姐的同学。互相告知了电话号码,我给她打电话,接通的刹那,她带着熟悉的乡音喊我“姑奶奶”,这熟悉而亲切的称呼,让我差点掉下眼泪!她也离开老家多年了,随着这一声熟悉的称呼,多少久远的往事浮上心头……

有一次,和住在老家的一个人微信交流。论辈分,我叫他奶奶“大嫂”。多年后,他都从当年的儿童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了,依然客客气气地叫我“姑奶奶”,说:“姑奶奶,你是我们家的才女。”我以为我有个同学是他的姑姑,他却告诉我:“那是我堂姐。”我恍然大悟,说:“我和你堂姐是同学,我们见面都是叫名字,不论辈分。”他认真地说:“我们是一家人,辈分不能乱。”他的认真带来熟悉的乡情,让我再次因为“姑奶奶”这个称呼而感动!老家人对于辈分的认真,朴实无华,深情动人——就像老家山上的庄稼和果树,光阴荏苒,不改本色。和他结束交谈的时候,他说:“抽空来家看看吧,姑奶奶。”这么多年,我很少回老家,故乡故人依然淳朴如初,仿佛我这个在外的人,不过是离开了家的亲人,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隔着多少距离和时间,他们依然会怀着乡情、带着乡音告诉我:“抽空来家看看吧,姑奶奶。”

因为这一声久违却熟悉的“姑奶奶”,我便觉得离开多年的故乡,依然是心中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