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生活到诗意哲学

——作家王秀梅小说《树的消息》读札

2023年07月30日

曲树强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哲学是艺术的升华。生活、艺术、哲学的关系永远是携手而行、紧密相连的。在这个老生常谈的辩证关系中,平凡生活在升华为诗意哲学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走过一段淬炼、提升的遥远距离。这一点在作家王秀梅的中篇小说《树的消息》(发表于《万松浦》2023年第4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树的消息》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弃婴的故事:农妇老孔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雪夜,听到果园里传来婴儿的哭声,便让丈夫出去看看。丈夫来到园子里发现在一棵果树下躺着一名弃婴,犹豫再三,将婴儿送到了附近的福利院。多年后,在孤儿院长大的弃婴杨牧童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又回到福利院所在的小镇,与老孔及其女儿吕小凡一家演绎出一段温馨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充分沉淀,精心布局故事架构,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将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将简单的生活升华为充满诗意的艺术哲学。

《树的消息》的关键词是:村妇老孔、女儿吕小凡、弃婴杨牧童、具有50年树龄的一棵苹果树。围绕这几个人物和事物,将故事一步步丰富起来。

小说的切入点是一天夜里,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孔告诉女儿吕小凡外面下雪了,而且听到远离住处的自家果园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然而事实是并没有下雪,从她颠倒无序的思维和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个意象也许从她患病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第二天早上确实是下雪了,意外的反转让故事开始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接下来租房者杨牧童的到来,让故事情节突飞猛进,思维错乱、连女儿都认不出来的老孔,却对从未谋面的杨牧童一见如故,当成自己的女儿对待。杨牧童买来发卡戴在老孔头上,两人像真正的母女般亲近。看到这里,更让读者进入一个好奇的境地:老孔和杨牧童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小说接下来继续围绕关键词展开故事情节:杨牧童去老孔家的果园认领了一棵具有50年树龄的红香蕉苹果树,并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苹果树,用红香蕉命名自己在镇上开的书店。故事在精妙的细节设置中持续埋下伏笔,让一个简单的故事逐步显得扑朔迷离起来,螺旋上升的故事架构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一种十分迫切的阅读欲望之中。

春天的时候,男人姜上的出现,让读者似乎觉得杨牧童的身世就要揭开了,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从姜上的叙述中读者也只是知道杨牧童是一个孤儿,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后来随养父母出国,回国后在上海做高级白领,正当事业蓬勃发展时却毅然辞职来到乡下。这样看来,杨牧童就是一个弃婴,经历了一番人生风雨之后,返璞归真来到乡间小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她与老孔一家的渊源似乎仍然是租户与租客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想象余地。

接着作者叙述了镇上的那个福利院,杨牧童毕竟从小在那里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似乎为她来到这里生活找到了合理的答案,但事实远远不止如此,因为在字里行间似乎仍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牵系着她,直至小说结尾,通过那棵苹果树的视角和叙述,才解开了弃婴杨牧童当年与老孔一家的渊源。至此,故事从生活升华到了艺术范畴,从此生活不再平凡,艺术更加璀璨。

吕小凡在果园里劳动、杨牧童在自己的书店里、吕小凡与追求者小毛的若即若离、杨牧童与暗恋者姜上的来往……所有这些充满温馨生活场景的描述,都让读者感觉到故事既有神秘性,又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身边,带入感很强。

“那场大雪过后,天气明显变暖,吕小凡养的五只大鹅已经在水池里自由自在地玩水了。猫也在树上走来走去,狗在树下羡慕地看着它们……”

这些温馨美好的画面感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生活画卷,让读者在探究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稍作休息,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的生活气息。

“红香蕉树冠庞大,杨牧童站在树下,瞬间感觉自己很渺小……杨牧童给苹果树取了自己的名字,回到村后,却给自己的书店取了个名字——红香蕉……”

这段叙述,杨牧童看似有些孩子般浪漫和调皮的做法,实则透露了在冥冥之中她与这棵果树有着说不清的渊源。

在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读者了解到吕小凡由于长年照顾母亲而错过了婚姻,对未来甚至对生活的这个小镇充满了厌倦,最终想离开这里,到上海生活;杨牧童却是厌倦了繁华都市、历经了生活的风雨,最终离开上海,回归到这个小镇生活。两个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人正在实现角色互换,让生活出现错位,这是作者巧妙的设置,进一步升华了文本的高度和深度。

故事始于早春的一场雪,然后是春天到来,果园里生机盎然,杨牧童与吕小凡、老孔一家和谐相处,岁月静好。到了十月收获的季节,果园里到处丰收的喜悦,这里既有火热的劳动场景,也有悄然而至的爱情滋生。快递员小于与外来打工者王萍的恋情、鱼贩子小毛对吕小凡的追求,让生活的火焰猛地提亮了一下,给了人许多美好的感受。直到苹果收获工作完成,这里作者有一处细节描写:

“之后,果园彻底安静了,冷空气开始降临,杨牧童把红香蕉上最后的两个苹果摘了下来。这两个苹果没少出现在她的短视频里,因为它们生长的样子很特别,相依相偎,像一对情侣 ……她发了这对苹果最后一个视频,配文是:两个苹果的爱情故事结束了。”

这段叙述从表面上看就已经很悲凉了,但更深层寓意是:杨牧童与姜上的情感、吕小凡与小毛之间的恋情,都归于结束了。

“大雪昏天黑地下了好几天,据说创下了这个城市四十五年前保持的历史记录。老孔在这场大雪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读到这里,读者在感叹生命无常的同时,似乎觉得老孔与杨牧童的关联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春天来临了,杨牧童决定定居在这里;但了无牵挂、孑然一身的吕小凡却要去上海生活了。从上一个春天到这一个春天,吕小凡和杨牧童都经历了很多,对人生、对生活都赋予了自己所认知的意义。这既是时光的流逝,更是人生的循环往复,文本具备了哲学意义。

“这天下午,杨牧童在福利院听到一个婴孩的啼哭。婴孩有聪慧的眼睛,里面充满了对世界的不解。杨牧童在院长室里问了女孩的情况,院长说,是半夜时分有人把孩子放在福利院门口的。杨牧童问,有名字吗?院长说,没留名字。杨牧童说,我每年给孩子捐一笔钱,资助她到十八岁。院长说,要不然,你给她取个名字吧。杨牧童说,就叫苹果吧。跟我姓。”

这段故事的叙述,表面看来是杨牧童对弃婴同病相怜,以爱心还爱心,其实等到结尾读者会看明白,这个女婴的遭遇与杨牧童当年的经历惊人的相似,当年杨牧童正是在一个下雪的夜晚,半夜被老孔的丈夫送到福利院的。在故事文本四分之三、即将结尾的时刻仍然继续设置伏笔,步步为营,一直吸引读者去追寻故事的真相,这不可不说作者的匠心独运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最后,作者以那棵50年树龄的苹果树的叙述,解开了杨牧童的身世之谜。文本的结尾更是充满哲学意义:

“它(苹果树)不怕死亡。它叫杨牧童,它死了,杨牧童还替它活着。不论是人间的故事,还是苹果树的故事,它见识得太多太多啦。它听那些坐在小马扎上劳动的妇女们讲了太多家长里短,还见识过两只苹果的爱情。杨牧童说的没错,在它枝条上最后被摘下的那两只苹果确实是在谈恋爱。它还见过一只蝴蝶爱上另外一只蝴蝶,对方受了伤,无法再飞翔,这只蝴蝶为了对方而撞树折翅自尽。”

这段叙述,是以树的口吻来对这个故事的总结,阐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礼赞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让小说文本在艺术的升华中上升到哲学范畴,更寄予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树的消息》以富有哲学意味的诗意化结尾向读者完美展示了生活的不可捉摸和意味深长。从生活到艺术,再到哲学,这中间的距离只有付出辛勤的创作才能抵达,这是《树的消息》传递给我的另一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