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

98岁战地记者孙佑杰:战争越惨烈的地方,越需要记录

2023年07月31日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 李淼 通讯员 贾延豪 摄影报道)“生要立大功,死就当英雄”,这是孙佑杰的雄心壮志和毕生梦想。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朝鲜战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以笔为枪,以画作旗,记录了战场上无数英雄的浴血故事。

“经历过几次生死考验后,已经做好了准备,再怎么艰苦再怎么残酷,也要经得起党的考验,听党指挥,做好记者工作,这个决心不能忘。”时至今日,已经98岁高龄的他,提起那些年的经历仍然是充满了热血。他说,当时认为朝鲜战争可能比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都要残酷,可能九死一生,可能有去无回……

从“文艺兵”到“战地记者”

孙佑杰是地道的胶东人,1926年出生于山东文登县,18岁参加了八路军。

“目标就是上前线”,在抗日军政大学胶东支校学习一年后,他被分配到抗大宣传队做美工,“一个文艺兵”,因为他能写会画,还拉得一手好胡琴。一开始他有点不太乐意,后来接受了,虽然不是上战场奋勇杀敌,但“战争是一盘棋”。在宣传队的那些日子,他始终秉承“以文为枪”,排节目、学做“土电影”……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胶东抗大宣传队奉命调入华野9纵文工团,孙佑杰的任务仍然是搞“土电影”。因为要搜集制作“土电影”的素材,他经常去部队前线,时间久了,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能当上一名战地记者。期间,他写过很多报道,也一直坚信,写出好新闻一定要到前线,第一现场。直到1950年10月,凭着在济南战役写的一篇战地新闻《七斤月饼》,孙佑杰被调到27军《胜利报》。没多久,27军奉命北上,孙佑杰跟随一线作战部队出发,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

越是战争惨烈的地方,越是需要记录

战争年代做木刻、写标语,对于鼓舞士气很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视。在跟随部队出发去朝鲜战争前,进行轻装准备的时候,他放弃很多东西,可义无反顾地选择把木刻刀、木刻板都带着,而事实证明选择是对的。在艰苦的条件下,铜板照片不可能,出版更困难,而鼓舞士气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孙佑杰选择用木刻方式来鼓舞士气。

谈起和木刻的结缘,孙佑杰讲述道,1945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胶东支校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并加入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这些战役中他都在前线采访,来宣传部队的英雄事迹。在抗大的时候就想要接触学习木刻了,但没有老师教授,也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潍县战役结束后,在东墙废墟里面发现了一本书,封皮都烧了,打开之后发现就是教怎么刻木刻的。偶然的一个机会接触到了木刻,便开始筹买工具学习,到济南战役出了第一幅木刻作品。

心中有党不迷航,胸怀祖国斗志昂,艰难险阻不可怕,为国尽忠更荣光,是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我是战地记者,随时随地跟在尖刀团的后头,如果不死我就用木刻来发挥作用,情愿与敌人同归于尽我也要把它保存下来。我不怕,死就死,死是为国家,为祖国而牺牲是无上光荣的。”提起当时的决心,他这么说道。

在这场战争中,条件到底有多艰苦呢?空袭是家常便饭,防空号令时常响起,他回忆当时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着空中的飞机。为了减少损失,部队坚持夜行晓宿。美军对志愿军的后勤运输车辆进行昼夜的严密封锁,沿途每走一二里路,就能看到报废的汽车残骸。

“哪里激烈就到哪里去采访,我有采访的任务。遍地开花的炮弹,烈士的鲜血蹦到脸上,我觉得这次真的要完了,脑子不再顾虑生死问题,为国尽忠,这是无限光荣的事情,早就有这个思想准备,集中精力向敌机作斗争。”找一个弹坑,旁边挖了一个洞,坐在洞口一个小方凳上,在木头板子上进行木刻,听着敌机来了立马回洞里隐蔽。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从弹坑到水沟再到地堡,他一次又一次躲过敌人的炮弹,也更加坚定了决心。

尽管如此,在朝鲜战争中他写出《杨福连舍身护首长》《同归于尽的幸存者》等身临其境的感人报道。在敌机空袭下,创作“人民英雄孔庆三在战斗中”等4幅木刻作品。

采访中,他反复提到战地记者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要怕死,但随时随地争取不死,去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越是战争惨烈的地方,越是需要去记录。

传奇一生,创作脚步从未停止

抗日战争时期,不怕困难,创造“土电影”,实现了入党的梦想;解放战争时期,不怕风险,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抗美援朝时期,不怕磨难,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和平时期,我就创造各种美术字体,坚持写作。”孙佑杰回忆道。

抗美援朝回国后,孙佑杰曾在济南军区《前卫报》工作15年。1979年转业到烟台日报社任副总编辑。到日报社后,孙佑杰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做好新闻编审工作,发表大量回忆革命战争的亲历感人故事,写成并出版反映地下工作者惊心动魄的中篇小说《策反者》。

退休后,孙佑杰一直以奉献社会为梦想,通过口和笔把战争年代九死一生的亲身经历,变成对社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世,代代相传。他先后应邀给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作传统报告320多场,自费出版图书13部无偿奉献给社会。其中反映朝鲜战争纪实文学《鸭绿江告诉你》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文学奖,并被韩国翻译出版。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在采访最后,老人唱起了这首“战歌”,仿佛历史从未远去……70多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唱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抱着保卫和平、保卫家乡的信念,毅然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时光飞逝70余载,这首只有4句话43个字的“战歌”代代相传,长久激荡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