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争做环保小达人

烟台晚报小记者探秘节能环保企业,体验非遗蓝染工艺

2023年07月31日

7月22日,烟台晚报小记者们参加了“争做环保小达人”研学活动。当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小记者们走进节能环保企业,探秘鱼菜共生系统,体验非遗蓝染工艺,绘制环保主题手袋……小记者们纷纷表示,这一天收获颇丰。

YMG全媒体记者 岳媛祯 摄影 姜凯

探秘工业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当日上午7时45分,小记者们陆续来到烟台日报社开启研学之旅。小记者们被分成四支小队,开始了活动第一个环节——竞选队长。其中第二小队有两名同学发表了竞选宣言,经过队员们投票表决后,来自芝罘区葡萄山小学的王亭桦当选为队长,来自芝罘区港城小学的陈云山当选为副队长。

破冰游戏结束后,小记者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来到中节能(牟平)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哇,这就是处理垃圾的地方吗?好大啊!”一下车,小记者们纷纷讨论起来。

在会议室,小记者们观看了科普宣传片《渣渣的一生》,深入了解了垃圾是如何变废为宝的。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天要处理800吨垃圾,每年发电9000万度,主要处理来自牟平区、莱山区、高新区的垃圾。随后,小记者们戴上安全帽跟随工作人员参观厂区。

“你们看,这个地方就是中控室,也就是我们整个系统的‘心脏’,汽轮机组通过回收的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机组采用‘机随炉’的运行方式,调整发电负荷,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厅的出入口还设置了‘空气幕’,防止大厅臭气外溢……”工作人员一边走一边为小记者们介绍厂区。“哇,怪不得我们没有闻到臭味。”小记者们听得认真,不时发出惊叹声。

菜在水中长,不用土和肥

中午,小记者们乘坐大巴车来到鱼菜共生农场。“哇,这里的菜真的都种在水里,池子里还有好多鱼。”一进入农场,小记者们好奇地四处张望。“你们知道什么是‘鱼菜共生’吗?”农场的负责人王老师首先提问。“鱼和菜一起生活。”小记者们纷纷抢答。“那为什么鱼菜共生系统可以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呢?”王老师接着讲解道:“因为鱼池内的鱼会产生粪便,经过分解后,粪肥与水一起通过管道被排放到蓄水池内,这样蓄水池内种植的水培蔬菜就有养分可以吸收,所以蔬菜是不需要施肥的。同时,水培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对蓄水池内的水起到净化的作用,净化后的水再通过管道回到鱼池,所以不用换水,鱼池内也会一直有干净的水。经过这样的循环,鱼池不用换水,蔬菜不用施肥……”

学习理论知识后,王老师便带领小记者们实地观察场地,还将鱼池里养殖的鸭嘴鲟用渔网捕捞上来,让小记者们近距离观察。这样的“实地采访”,让小记者们兴奋不已,活动现场传来阵阵的“惊呼”声:“这条鱼好大呀,我从来没见过!”

体验“非遗蓝染”,绘制环保手袋

下午,小记者们期待已久的蓝染活动正式开始啦!“你们知道蓝染都需要什么材料吗?”“植物的根、茎、叶,还需要皮筋、木板、白布。”小记者们纷纷抢答。通过老师的讲解,小记者们深入了解了蓝染的印染工艺,学到了很多基础技法。随后,老师为每位小记者分发了白布、皮筋、木板、玻璃珠等材料,小记者们纷纷动手开始制作。一个小时之后,经过染料浸泡、氧化、晾干等环节后,一幅幅各具特色、不同图案的蓝染作品就制作好了,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

此后,小记者们进行了有趣的“漂流鸭”接力赛,每队的小记者都奋勇争先,让自己的“小鸭子”尽快“游”到终点。随后在“抽盲盒”游戏环节中,小记者们都获得了心仪的奖品。

下午4时,小记者们返回烟台日报社学习绘制环保手袋。在烟台晚报资深编辑、漫画大师卞增年的指导下,小记者们发挥想象力,绘制了属于自己的环保手袋:芝罘区南山路小学的祝梓铭画了小朋友分类垃圾的场景;双语实验学校的王可馨画的是呵护小树苗茁壮成长的场景……“我们的小记者想象力特别丰富,非常优秀。”在看完孩子们的作品后,卞老师说。

最后,小记者们还跟烟台晚报摄影记者姜凯老师学习了摄影技巧,每位小记者都上台体验单反相机拍摄功能,过了一把“记者瘾”。

一天的研学课程丰富多彩,“我学到了很多环保知识,最喜欢蓝染手工,我觉得绘画老师也特别厉害,今天非常开心。”来自芝罘区蓁山小学的梁睿同学跟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今天的活动简直太棒了,我还没玩够,下次还要来。”芝罘区国翠小学的卢京涛同学对记者说。快乐的时间是短暂的,希望小记者们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懂得“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争做“环保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