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台绒绣女

2023年09月19日

高守莲绒绣作品

高守莲 撰文/供图

我小时候家住烟台市双龙胡同,离当时在大马路上的烟台绒绣厂只一路之隔。我很小就接触了烟台绒绣,喜欢上了烟台绒绣。

绒绣,又名毛线绣花,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的澳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布(钢丝布)上绣制的手工艺品,起源于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20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引入,由烟台擅长民间挑绣针法和剪花的女红高手董泰女士将西方艺术风格融汇东方艺术精华,创造了“规整板挺、针法多变、色彩绚丽、绣工精致、形象逼真、层次明晰、立体感强、风格高雅”的烟台绒绣,烟台从此成为中国绒绣的发祥地。

烟台绒绣闻名遐迩,被国内外用户视为名贵佳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东海日出》和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两幅绒绣巨画,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

抗战爆发前的30年,是烟台绒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鼎盛时,烟台有20多万人从事绒绣行业,烟台街面呈现“街街晾锦、家家织绣”的繁荣景象。日军侵占烟台后,绒绣行业的发展被迫中断。

1949年,烟台绒绣恢复生产,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又达到鼎盛时期。传统的烟台绒绣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从简单的方点针发展到扒针等工艺针法60多种。1300多种颜色的毛线绒绣,表现色调丰富,色彩变化微妙,长期陈列不褪色。既能绣制图案丰富的提袋、靠垫、盘垫、地毯、壁毯等日用品和装饰品,又能仿绣中外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等高档艺术精品,分为10多个系列30多个品种,上百个规格l万多个型号,产品风靡海内外,畅销欧美、亚洲、大洋洲等,广受赞誉。

绒绣作为烟台当时出口创汇的主要手工艺品,以家庭松散型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前,绒绣是许多家庭主妇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散在烟威地区17个县市的几十万绣女,是如何保证绒绣质量和出口时间的呢?

烟台绒绣厂与各市(县)、街道(乡镇)密切配合,将绣女按街道、村庄划片设组,挑选有绒绣经验、责任心强的老绣女担任片组长,发挥以老带新、为绣女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初检成品、修改差错的作用。发货实行自上而下,片长直接到绒绣厂拿货,组长到片长家拿货,绣女到组长家拿货;交货实行自下而上,绣女交组长验收,组长交片长验收,片长统一交厂里验收,不合格的拿回返工,少量差错由片组长补救。这一环扣一环的层层把关,保证了绒绣质量和交货时间。

我从记事起,就羡慕会绒绣的人。冬天绣女居家穿针引线,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不刮风下雨,老烟台的街道、胡同和庭院屋檐下,到处都是伏在撑子上绣花的女性身影。她们当中既有古稀老人,也有学生女娃,更多的是家庭主妇。有单人单撑子绣的,也有两人在撑子对面绣的,还有大撑子4个人一起对面绣的。我常常会拿个小板凳,安静地坐在撑子旁边看大人绣花。那时绒绣没有图纸,是绒绣厂设计部门按照客户提供的图案,先绣出样板给各片组翻绣,再给绣女照着绣。样板上的中心留有记号,绣女们会在镶撑子前找出钢丝布的中心,镶好撑子,照着样板,从中心点向外绣。在眼花缭乱的多色毛线中,绣女们抽出需要的颜色,穿进绣花针,一双灵巧的双手,便在特制的钢丝布网眼中上下穿梭,在绒绣厂规定的时限内,绣女们就会按要求完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绒绣作品。可以说,绣女是当时烟台街上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我虽然喜欢绒绣,但因我父母是双职工,不能像单职工家庭的女孩儿那样学绒绣补贴家用。我只能通过帮助好朋友林姐铺底、撵货,偷偷地学,反正技不压身嘛。林姐只大我两岁,10岁出头时绒绣技艺就很熟练。我盯着她上下穿梭的双手,从纫针、起针、拔针到结束别针,看明白了,我就想试试。林姐毕竟也是孩子,绣累了,她就把绣花针递给我,指着一块空白“把那个地方补上,我活动活动脖颈”。 我立马坐上她的位置,补绣她留下的单色线空白。她来回走着指导我行针。以后,有了铺底的活,她就喊我去帮忙。

林姐的妈妈是我们那个街道的片组长,她曾领着我走进大马路北绒绣厂的二层小洋楼,这里是对外发货、收货、验货、换毛线、取绣样的场所。到她家领货、拿样、换线的绣女很多。如果哪天绣女要换的线家里没有了,她就喊我跑个腿,拿着色线头去绒绣厂领,一来二去,我与绒绣厂的保管们也熟悉了。

有一次我去绒绣厂交绣样,碰见了我的好几位同学,她们拉着我去了路南土产进出口公司的大楼。我问她们到哪里去,她们说找妈妈。我跟着她们上了三楼,被那里的情景震住了!整整一层楼,不见隔断,空间很大,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图案的绒绣作品,让我看得两眼发直:千姿百态的花鸟、动物、人物、建筑、田园风光……一幅幅规整板挺的绣品富丽堂皇、形象逼真、色彩绚丽,此情此景更增强了我学绒绣的决心。这本是绒绣厂的绣品样板设计车间,每个绣女都有着高超的绒绣技艺,她们会根据外商提供的不同画作和图案,设计并绣出样板,提供给基层的绣女照样绣花。宽敞的空间,一字排开的大撑子整齐摆放了两三排,有的一个撑子就有两米多长,每个撑子上摆着不同的画作,绣女们穿着素雅,戴着白色的套袖和工作帽,正襟端坐在各自的撑子前,慧眼看图案,用纤细的巧手,在网眼布上穿梭自如。我那几位同学的妈妈就是这里的设计人员和高级绣工,从此我便有了来这里观摩学习的机会。

从跟着林姐补绣空白、铺底,我学会了绒绣的一般针法。后来有段时期我待学赋闲,喜欢绒绣的我主动去帮助院里撵货的绣女铺底,找同学一起去绒绣厂的设计车间观摩学习,从中悟出了绒绣的基本针法和配色技巧,在帮助林姐和其她绣女撵货中,我的针法不断成熟,很快就能绣出成品了,但我不能从片组长那里直接领货挣钱。院里的K大妈,有五个儿子,没有女儿,她看我绣得不错,出口任务急时,她就分一些小活儿给我绣。我慢慢熟练了,她又给我代领整套的,每次交货都一次验收合格,最多时,我一个月挣了33元钱。参加工作后,我虽然很忙,但绒绣情结让我见缝插针没落下绣。在儿子结婚时,我利用业余时间绣出了《富贵花开》《金童玉女》和《一帆风顺》。退休后,我为自己乔迁新居绣出了《源远流长》山水画。我拿起绣花针,坐在撑子前,一针一线穿梭于网眼之间,心静如水,完成一件作品获得一次满足,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