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6日
王锦远
据《牟平县志》介绍,以前,几乎在每个村庄的村头巷尾,皆有一座土地庙。可谓是村庄有多少,土地庙就有多少。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些形形色色、成百上千的土地庙,大都被当作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毁于一旦。如今在牟平,只有几个小山村尚残存着一座半座土地庙,默默地承载着我们父辈或祖辈们那丝丝缕缕的乡愁。
在我们村东的一处小山坡上,也曾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地庙。据村中父老讲,这个土地庙建得很早。先祖们迁来不久,就在所居之地东边建了一座土地庙。因当时条件有限,庙的规模很小,单间单屋,只有五六平方米,由就地取材的十几块石头垒成。庙虽小,却五脏俱全,也有阶、台、案和神像等,神像即土地爷像,是庙内的主角,由一块整石雕琢而成。
胶东一带,土地庙里的土地爷又称福德正神。为何称福德?说法多种多样,而流传最广最久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福德的全名为张福德。他是周朝的一位高官,生于二月初二,自小就聪明伶俐,且颇有孝心。他三十六岁时,被周武王慧眼相中,提拔为周朝的税务总官。张福德上任后,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且兢兢业业,仁民爱物。或许是张福德的丰功懿德感动了上苍,他一直干到周穆王三年才寿终正寝,享年一百零二岁。张福德在任时曾资助过的一位贫苦百姓感其恩,在张福德去世后,以四块大石垒成石屋,并在屋内供奉雕刻有张福德的石像。半年后,这位贫苦百姓如获神助,一举脱离苦海,由贫转富。周围百姓见之,皆羡慕不已,便有样学样,纷纷出资,在原石屋的基础上建庙一座,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塑造了一尊张福德的金身,名之为“福德正神”,并天天在塑像前顶礼膜拜,以期福德保佑,出现奇迹。
从此之后,民间便沿袭成规,将农历二月初二也即张福德生日这天,当作了土地爷的生日。当然,这一天也是土地爷最为风光的时节,家家户户皆要画灰囤、点熏香、燃放鞭炮,并坚持到土地庙前焚香致祭,祈祷土地爷保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谓枣越捎越少,话越传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爷的传说也越来越神,不仅管起了地政,还负责起了财政、德政等。也就是说,不论是种地、做生意还是做人,皆由土地爷说了算。到了明清时,土地爷的权力又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村内的“邪神游鬼”也划归土地爷管辖。于是,每逢村人过世后,丧主的家人都要到土地庙里“报庙”“叫道”——上“户口”、打招呼,并且此后要一日三次到庙前进香烧纸,出殡的头天晚上还要到庙里给土地爷送盘缠,烦请其引领死者踏上轮回的道路。死者下葬后,孝子还要到土地庙前抓一把土带回家中,意思是得到了土地爷的批准,死者的土地和财产等便“合法”地转移到了孝子的名下。
再后来,生儿育女以及治病救人的权力也全都“划归”土地爷。一时间,土地爷似乎成了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神。
据我村父老介绍,1912年,我们村有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患了痨病,相当于今天的肺结核。孩子的父亲带着孩子南跑北奔,求医问药,银子花去了不少,病却始终不见好转。村里有一位好心人给出了个主意:不妨到土地庙前拜拜土地爷,让他老人家保佑保佑孩子吧!孩子的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带着孩子来到土地爷面前,又烧香又磕头,并向土地爷许了愿,如果孩子的病能够好转或者痊愈,情愿给土地爷新建一座“豪宅”——一个像模像样的庙宇。烧完香许完愿后,孩子的病果然逐渐好转并最终痊愈。于是,孩子的父亲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斥资在原处建起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土地庙。
这在当时而言,无疑是一件美事、盛事。此事过后,土地爷也被进一步神化,更被村人高看一眼。村人有事无事皆要到土地庙里向土地爷打个招呼。其实,稍微有点医学和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巧合或前一段医治的效果而已。倘若土地爷真的有此等本事,那么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为何才四五十岁呢?
尽管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做法幼稚可笑,可是在当时,土地爷崇拜却在民间特别是乡村社会广为流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很多台胞转道香港回大陆探亲。我们村也有一位女台胞加入了这股回大陆探亲的热潮。这位女台胞是受父亲的委托而回乡的。她的父亲1947年在海州(现连云港市)做生意时,被溃败的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随国民党部队一路撤退到了台湾。自到台湾的第一天起,他就天天盼、夜夜盼,望眼欲穿,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到家乡。这一盼就盼了近40年。本来他在家中已经结婚,且育有两子,到了台湾后,见回乡无望,再加之一个人孤孤单单,于是,又重新成家且育有三女。这次在送女儿回大陆之前,他反复叮嘱女儿一定要在村里的土地庙前上香烧纸,并要从土地庙前抓一把土带回来。女儿将父亲的叮咛一一记在心中,回村的当天就要求到土地庙里上香烧纸、抓土。可是一打听,才知道土地庙早已被毁。可她还是来到村土地庙的遗址前,抓取了一大把泥土,用手帕紧紧地包好,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带回了台湾。
后来,听这位台胞的家人讲,当她的父亲在第一时间见到女儿带回来的这包土地庙前的泥土时,便大哭一场。以后每年的大年三十,她的父亲都会将这包泥土放在供桌前,招呼全家老少向着泥土顶礼膜拜。再后来,一些山东老乡得知她从家乡带回了一包泥土后,便蜂拥而至,纷纷要求将泥土分些给他们,以慰自己的思乡之情。老父亲便将泥土分成了十几个小包,一一送给了这些山东老乡。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居然重若千斤,成了台胞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地。其实说到底,哪里是土地庙和土地爷神圣,神圣的分明是亲人,是家乡,是可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