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显赫不张扬 一身正气守清贫

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董明德隐藏功名51年

2024年03月20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 于在翔 李松明)昨日,记者从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莱阳市万第镇前万第村的董明德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3次、小功7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复员回乡后他隐藏功名51年直到去世,近期其亲属核实相关信息,老人的英雄事迹才为世人所知。

董明德出生于1918年,1947年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董明德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5师奉命入朝。1950年11月,在第二次战役德川阻击战中,为探明敌情,他带七班夜间出击,遭遇敌军一支10人小分队。他率战士突然袭击,毙敌7名,俘敌3名,获得重要情报。战役开始后,董明德带战士游过冰冷刺骨的江水,全歼30名守敌,拿下通往月浦里的简易桥。同年11月29日凌晨,七班发现约一个连的敌军正准备撤退,他立即带全班猛冲猛打,毙伤敌军40余名,缴获榴弹炮10门、高射机枪3挺、步枪100多支、汽车20辆。在一次战斗中,连长牺牲,危急时刻他代替连长指挥战斗,赢得了胜利。1952年,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他记特等功,并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方面授予他“三级国旗”荣誉勋章。

1956年董明德复员回到莱阳老家务农,将自己的立功证书和奖章深藏箱底。在部队期间,董明德把自己的津贴寄给牺牲战友的家人。复员时发的安置费,他送给了本村的困难群众。因董明德为人正派,被安排担任大队治保主任。他有4个女儿,即便生活再困难,也不允许家人占公家便宜,更不准去找有关部门要特殊待遇。年老体衰,董明德被二女儿接到家里奉养,2007年因病去世。

2020年,董明德的外孙徐永波在整理老人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老人的立功证书。近期,徐永波在网上看到有关董明德的英雄事迹,但信息多处有出入,经多方查证,终于确认了老人的身份与战功。从董明德1956年复员至2007年去世,一身正气的老英雄深藏功名整整51年。

在接受采访时,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吕永政感慨地说:“老英雄董明德是莱阳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光荣。我们将好好挖掘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目前,董明德生前所在部队修建了英雄广场,矗立着董明德等战斗英雄雕像,供人们瞻仰缅怀。

压箱底的秘密

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 于在翔 李松明 摄影报道

“兄弟们,拼刺刀,冲啊……”寂静的深夜,突然传来一声声的呐喊,伴随着手脚的挥舞,把熟睡在姥爷身边的少年徐永波惊醒。几十年后,已经40多岁的徐永波,看着老屋内坍塌的土炕,眼含泪水讲述起当年莫名其妙惊醒的事。此时他已明白:立下特等功、荣获二级英雄称号的姥爷董明德,战场杀敌的场景已化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烙印,姥爷隐藏功名51年,直到去世也无人知晓。

昨日,记者走进莱阳市万第镇前万第村,探寻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一位可敬可佩的老英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惊人发现:木箱暗藏英雄证书

近几年,随着影视作品《长津湖》《金刚川》等在全国上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英雄故事激励了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更多的抗美援朝故事被挖掘出来,一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战绩再次为人们所传颂。徐永波也很关注这方面内容,他小时候就知道姥爷董明德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但具体打了什么仗、立了什么功,家里人一概不知。姥爷董明德自己不说也不让人问,谁问他战场的事情,迎来的都是一顿斥责,让人莫名其妙。直到2007年老人去世,也没人能解开这个谜。

董明德有4个女儿,徐永波的妈妈董双美是老二,嫁在自己村里。董明德年老生病后,董双美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照顾老人。董明德的老屋内只留下了一个结婚时的老式木箱。2020年,徐永波和母亲一起将姥爷的这个木箱作为“古董”搬到自己家里,顺便也收拾清理一下老物件。徐永波翻检旧木箱时,在底部发现了一批立功证书,认真翻看,发现里面赫然记载“特等功一次”“二级英雄”“共参加20多次战斗,立大功4次小功7次”。

徐永波一时难以相信:少年时日夜厮守的姥爷,怎么会是特等功臣?以前在电视电影上才能看到的战斗英雄,怎么就在自己的身边?缠着姥爷让他讲战斗故事,为什么他啥也不说反而高声呵斥?

看着眼前这些沉甸甸的立功证书,想到姥爷常常在梦中呼喊厮杀,徐永波先是一阵迷茫与惊讶,沉思中回想零星的往事,回想姥爷耿直倔强的一生,突然间一切都明白了。

董明德的战斗生涯,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战功?徐永波怀着好奇心,在网上搜寻姥爷名字。在一份抗美援朝战争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那一批的名单下面,他发现有“董明德,山东蓬莱人,1926年出生,特等功、二级英雄”的记录。徐永波查看这位英雄的部队番号、战斗事迹等信息,跟他姥爷证书上的基本一致,但姥爷证书上的籍贯是莱阳,出生于1918年3月。

难道蓬莱也有一位与姥爷重名的老英雄?还是作者把姥爷董明德的籍贯和出生年月弄错了?徐永波决心把事情弄清楚。

真相大白:深藏功名半个世纪

为了解更多信息,徐永波又查看了相关资料和几本专门登载志愿军抗美援朝事迹的书籍,里面都分别专题刊发了董明德的英雄故事。“这些书由国防大学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应该是非常权威的,里面的董明德事迹介绍中,部队番号、作战记录与姥爷的经历相符合,但籍贯和出生年月均不对。”徐永波说,他知道能收录进权威出版社书籍里的都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表彰的战功显赫的英雄。徐永波把一些关键信息一一印证后,更坚信姥爷就是这位特等功臣董明德。为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到有关部门查证档案资料、走访亲属和姥爷生前好友等,为姥爷“正名”。

徐永波分别到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莱阳市人武部进行查证,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得知他的来意,工作人员细心翻找,顺利地查到了董明德的相关材料。一份“军人登记表”显示,董明德生于1918年,山东莱阳人,1947年入伍,1948年入党,作战20次,立功栏记载“四大功七小功,被评为二级英雄”。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董明德随部队转移到广东惠州驻防,1956年因精神方面疾病发作,经治疗后复员回到莱阳老家务农。这些档案记载,与徐永波在姥爷箱子里找到的荣誉证书一一验证无误。

网上流传的蓬莱籍董明德是怎么回事?蓬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表示,他们查证1960年以前的复员军人档案,当地没有“1926年出生,参加抗美援朝荣获特等功的董明德”复员军人。由此断定:网上和书里刊登的“蓬莱籍特等功臣董明德”,是网上及写书的作者弄错了,其实就是莱阳的董明德。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对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授予的杨根思等11位战斗英雄名单里,董明德同期在列,功绩显赫。

在确认姥爷的身份后,回想姥爷一生冲锋陷阵、功成身退、本分务农,徐永波感慨万千泪如雨下:“那一刻被姥爷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感动,也为他感到骄傲。”

激情岁月:智勇双全出生入死

董明德在战场上,参加了哪些战斗?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记者采访了与董明德相识的村民马西山老人和他的战友赵治清的儿子赵华南。

已经90岁高龄的前万第村马西山老人说,董明德从部队回来后,很少和街坊邻居讲他在部队的经历,而村民们也只知道他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因他为人正派,又会武功,就推举他当上了大队的治保主任,负责全队的农田看护、社会治安等安全管理工作。

马西山说,村里自古有习武的传统,董明德从小在村里的拳坊练功,身手矫健。从部队回村后,他平时从不说战场上的事情,只是在喝了点酒后,才偶尔说上一两段。他个子不高,也就1.65米左右,但打仗极为勇敢。董明德会武功作战勇猛,别人的枪托是木头的,他的枪托是特意改造的铁质枪托。有一次,他带着战士冲锋,敌我双方打得剩下几个人了,都打红了眼,在阵地上短兵相接拼起了刺刀。当时他一个箭步跃入敌营,大吼一声端起刺刀捅进一个敌军胸膛里,此时另外一个敌军从他后面扑过来,董明德也不回头,胳膊往后一甩,枪托一扫,把后面的敌军打得脑浆迸裂,当即丧命。

更为惊险的是另一次战斗,他和一名敌人生死对决。当时枪都打坏了,双方徒手搏命。一个身高超过1.8米的敌军朝他冲过来,对方人高马大,揪住他缠斗。董明德已经筋疲力尽,但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他翻滚着把对方压在身下,一双手像铁钳一样牢牢扼住了对方的喉咙,拼尽最后一分力气将其掐死,看对方不动了,他站起来又使劲踹了几脚才放心。“他说当时实在没力气了,可想到自己手一软就完了,就硬憋着一股气消灭了敌人。”马西山感慨地说。

董明德的战友赵治清的儿子赵华南,与老人也非常熟悉。赵华南今年60多岁,是莱阳市龙旺庄镇退休教师。他从小随父亲赵治清逢年过节就来拜访董明德,听到一些老人的战斗故事。

赵华南说,他的父亲赵治清从部队以及与老战友董明德的聊天中,零星知道董明德在朝鲜参与了“月浦里战役”“妙香山战役”“德川战役”“九屯火车站战役”等大大小小20多次战斗。最凶险的一次是,敌人在我方部队必须经过的地方埋上地雷,我方人员踩上后地雷就响了,随后敌人的大炮也跟着轰了过来。我方部队一个连100多人,伤亡巨大仅剩20余人,董明德的一个排只剩下半个排,当时连长牺牲,身为共产党员的董明德在阵地上临时代替连长指挥战斗,但他也被炸昏并被泥土和死去的战友压在下面,被战友扒出来后大约过了20多分钟才醒来,从此大脑留下后遗症。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董明德记特等功,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

马西山老人讲述董明德故事

坚守清贫: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董明德回到老家后,有关部门给予他相关待遇,但家里七八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紧巴巴。

马西山老人说,在董明德大女儿17岁时,老伴因病去世,这以后董明德就再也没有“娶媳妇”,说是自己作战遗留下了间歇性精神病,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之后4个女儿就由他一手带大。

大女儿董双玲是退休教师,她说母亲去世后,家里生活更困难了。她曾尝试问父亲能不能找政府申请点帮助,可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说国家已给自己相关待遇,那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们该享受什么待遇?自己幸运地活了下来,还是老党员,在农村好好种地能养活一家人,不能向国家伸手,所以他坚决地不准女儿们去找上级部门,也绝不透露自己的战功。

董双玲说:“我和妹妹们不敢打听老父亲的事,略微知道他立过功,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功,真的不知道,就觉得老父亲和其他当兵的一样,即便去找上级部门,也应该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从小就只靠自己。”

二女儿董双美说,那时候她们4姐妹都不懂事,父亲精神疾病尚未痊愈、时好时坏,犯病后经常独自外出“找战友”。父亲对她们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董双美和别人一样拿回家一把地瓜蔓,被父亲发现了,当即怒斥一顿,让她送回去,并警告她,“公家的东西一点也不能拿,不准再犯”。董双美说:“他绝对不允许我们占公家一点便宜,日子再苦不能抱怨,所以我们4姐妹在家都是小心翼翼地按老人的话去做。”

董明德的女儿们也渐渐长大了,日子虽然好过了些,但依旧是清贫穷困,她们听到了一些政策,符合条件的退伍军人可以享受一些待遇。虽然她们不知道父亲到底有啥军功,但按捺不住又萌动了找相关部门的想法,希望能争取一点补助改善生活,或者给长大的女儿们安排一下工作。每当女儿们流露出这样的想法,换来的都是董明德一顿呵斥,女儿们吓得噤若寒蝉,再也不敢提这样的事了。

董明德和家人在一起

铁血柔情:资助牺牲战友家属

对自己女儿近乎绝情的管束,让外人难以理解,但董明德对战友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赵华南说,他从父亲那里知道董明德在部队一直悄悄地资助牺牲战友的家属。董明德是副连长,每月津贴要比普通战士高一些,但他领完津贴接着就把钱寄到那些牺牲战友的老家。

董双玲说,她在几个姊妹中年龄最大,知道的事情多一些。从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是当兵的,但母亲告诉她,家里从来没见过父亲寄钱。后来才知道,老爹一直在默默地资助牺牲战友的家人,把部队发的津贴都寄给了他们。“在外人看来,父亲是副连长,家里日子不应该过得这么贫寒。可是她们不知道,父亲把有限的津贴资助了牺牲战友的亲人。”

复员时,董明德曾领了一笔600多元的安置费,但又被他给了村里生活更困难的老乡。回到村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老体衰的董明德生病了,就靠后来成家的女儿们轮番照顾;临终前,女儿们看到老父亲身患癌症被病痛折磨,忍不住又提起要找有关部门反映,却依旧被老父亲断然拒绝。看到日渐消瘦的老父亲强忍痛苦不哼一声,她们悄然落泪。虚弱的董明德强打精神责备她们:“哭什么?比起战场上血肉横飞的场面,遭这点罪算什么?要坚强,与敌人遭遇时,允许你掉泪吗?”

2007年董明德因病与世长辞。从他1956年复员回乡算起,一身正气的老英雄深藏功名整整51年。

部队没有忘记老英雄。董明德生前所在部队回复记者时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是一支光荣的队伍,是杨靖宇部队支队,由于部队经历多次整编、驻地变迁,加上历史久远,信息模糊错乱,曾把老英雄的籍贯与出生年月弄错了,目前已经更正过来。为了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部队已经专门修建了英雄广场,董明德等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雕像将永远地矗立在广场上,供人们瞻仰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