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力共绘绿色能源新篇章

2024年06月30日

YMG全媒体记者 孙长波 摄影报道

6月28日,为期三天的“核”你在一起·共绘绿色能源新篇章全国媒体烟台采风行圆满收官。由30余名全国网媒总编辑、新闻记者组成的采风团,沿着新能源产业“烟台路径”先后走进莱山区、海阳市、黄渤海新区、芝罘区等区市的10余个点位,见证了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烟台优势”,感受到了一座城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

“核”力交出“绿色答卷”

“截至2023年底,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5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的56%;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378亿度,占全市发电总量的46%,这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175万吨。”在启动仪式上,烟台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主任尹明说。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400万千瓦;到2030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3900万千瓦。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有“五个第一”“四个千万级”基地的强力支撑:烟台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和第一度海上风电、建成了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投运了全国第一个商业化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形成了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核电、风电、海上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

“大国重器”交出了鲜亮的“绿色答卷”:截至2024年4月,“暖核一号”项目5个供暖季累计提供零碳热量901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676万吉焦热量。

此外,烟台以“虚拟电厂+区域储能中心”软硬结合的形式,打造新型能源互联网城市。2023年8月,东方电子完成烟台市虚拟电厂运营中心建设,虚拟电厂智慧管控平台互联网上线。目前已对接勘查170余家资源用户,完成24.2万千瓦容量可调负荷资源池建设。

“核”力做强清洁能源产业链

烟台在发展核电产业方面下足了功夫。2016年11月,在烟台市政府主导下,中国广核集团、中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烟台市台海集团共同组建了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2021年,烟台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眼下,烟台正加快培育集核电材料研发、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维护等于一体的核电产业集群,核电产业布局日臻完善。

莱山区顿汉布什200+台机组遍及全球,用于核岛空调系统冷却,先后服务过阳江、防城港、红沿河、宁德、海阳以及孟加拉卢普尔以及俄罗斯的乌拉尔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核电站;在海阳市,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海阳核电项目吸引大量核电人才以及核电配套服务产业落户海阳,助力地方成立海阳和莱山两个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吸收投资逾千亿,形成包含设计、研究、加工、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烟台提出清洁能源产业“开新局、强产业、谋突破”的发展目标,当前正在加快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中国(蓬莱)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夹河·幸福新城科创总部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发挥山东核电、中石化龙口、国家管网南山等产业链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

其中,在围绕产业链推进创新链方面,推动核电技术及装备创新应用,搭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平台载体,围绕“国和一号”“华龙一号”,建设国内领先的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高地,核电技术及装备创新研发高地,布局核能长距离供热、核能制氢、高品质蒸汽资源转化、零碳能源综合供应区等一批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工程。

“核”力讲好“绿色能源故事”

“烟台是发展绿色能源特别是核能安全利用的新闻富矿,我们将用新闻人的角度去发现创新亮点、挖掘发展故事,传播烟台在绿色能源领域的辉煌成就。我们也将积极参与科普征文和摄影征文,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能源,在全社会营造核能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启动仪式上,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会长胡宝祥在致辞中说,“‘核’你在一起,发现清洁能源之美,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为烟台力推核能综合利用的举措和成就点赞。”

《山东核电“大国重器”闪耀鲜亮“绿色答卷”》《从冰轮环境的“双碳之路”,感受“让温度更有温度”的“中国温度”》等一篇篇热气腾腾的新闻报道,乘着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39家全国、省、市重点新闻媒体以及核产业相关垂直媒体的翅膀飞遍网上“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烟台经验”“烟台模式”声扬全国。

烟台是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碳达峰试点城市。“烟台正锚定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目标,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德宝在启动仪式上发出真诚邀请,“六月的烟台凉爽宜人,希望大家在烟台多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仙境海岸·品重烟台’的旖旎风光、独特魅力、发展之美。今年8月份,烟台将接续举办全国生态日山东主场活动暨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诚挚邀请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届时再聚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