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王永福
曹雪芹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第一作者,这是读过这部伟大作品的人都知晓的文学常识。伟大作家与文学巨著之间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只知《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至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同这部巨著的密切关系,就连我这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和文学爱好者,过去也知之甚少。
一
最近,笔者从《文摘报》上读到了“往事解密”栏目转发《光明日报》的文章《曹雪芹的燕市悲歌》,方才详细知晓曹氏家族的兴衰史、曹雪芹的人生经历。看到曹雪芹的家谱与《红楼梦》这部巨著息息相关,我深刻认识到作家丰富的人生体验同创作伟大作品之间辩证的因果关系——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著名文史学家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写道:“《红楼梦》的伟大成就,就是在家谱式的小说里,大胆地揭露了君权时代外戚贵族荒淫腐朽的生活,但要做到这一点,绝不能出于空虚的想象描写,绝不能出于概念化的说明,必须在生活上有丰富的体验、细致深入的观察,才能生动地、忠实地描绘出那一家族的本质和各种人物的真实形象来。”
在《曹雪芹的燕市悲歌》一文中,作者历史地、生动地描写了曹氏家族的兴衰史和曹雪芹跌宕的人生经历。康熙十四年,曹雪芹诞生于苏州葑门内带桥下的苏州织造署,一个名噪一时的名门望族。因曹雪芹小时候缺乏父爱,十分疼爱他的舅父李煦经常接他到苏州拙政园长住,让他对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拙政园成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背景素材,就是《红楼梦》第一回所写“当日地陷,这东南一隅有处姑苏,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金陵是曹雪芹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锦衣纨绔之时”和美好的童年。《红楼梦》中点明宁、荣二府所在地为石头城,即南京也。
曹雪芹在京都首个落脚点,是崇文门外蒜市口的曹家旧宅“房十七间半”。崇文门外一带居民多为平头百姓,洋溢着京都下层社会的生活氛围,使曹雪芹有机会广泛接触平民百姓和下层社会,这为其在作品中刻画像刘姥姥这种处于社会下层的各界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
曹氏家族,原是名噪一时的江南名门望族,至曹雪芹叔父曹頫,已历四代。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的祖父获罪,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全家离开金陵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师。在京师生活三十多年,足迹踏遍大半个北京城,从而使曹雪芹对世态炎凉的体验较之江南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仕途上起起落落、忽上忽下感同身受。
雍正十二年(1734年),曹雪芹因涉及勒索隋赫德案,被外放到香山正白旗监视居住。在这远离尘嚣之地,曹雪芹感到分外闲适,经常徒步到香山游逛,接触自然风光。据说“绛珠仙草”一段文字,就取材于此。
乾隆继位后,曹雪芹在表兄福彭的提携下,在京师担任侍卫。乾隆长期在圆明园居住理政,作为宫廷侍卫,皇家园林成为曹雪芹常到之地,为其亲身领略皇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红楼梦》中那个“天上人间诸景”俱现的大观园,就是以皇家园林为现实基础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幻境。
曹雪芹在京为官期间,当差之余结识了一班贵族子弟,一起喝酒听戏,谈诗论文,游山玩水。辞官后,他又入住了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亲身经历过政治的云谲波诡,不再想仕途经济。乾隆十六年(1751年),曹雪芹辞官重返香山正白旗村。据说过去这里唱夯歌、演小曲,乃至唱莲花落都十分盛行,其中大部分内容和《红楼梦》有关。除了香山正白旗村,曹雪芹曾住过西单刑部街、交门外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香山同峪村、白家疃等地,足迹遍及京城大街小巷,广泛领略了北京的市井文化。晚年的曹雪芹穷途末路,靠卖字画和几个亲朋好友的接济为生……就这样,曹雪芹的有生之年,足迹踏遍了南京与北京的大街小巷,既接触了社会上层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等各色人物,又切身体验了黎民百姓下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全面观察、体验了所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曹雪芹经历了曹氏家族由盛至衰的全过程,自己也由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客观上也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因如此,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谈到《红楼梦》的风格时指出“书中的人物故事都有蓝本,作者的最大手段是写生”,“较逼近于事实,使他对过去的人生作出一番深刻的痛苦的回顾”。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得明明白白:“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
二
曹雪芹还充分体验了人间的情感世界和男欢女爱的悲欢离合,这种亲身经历,为他塑造红楼女儿等各色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各色人物生动逼真。
在《曹雪芹的燕市悲歌》一文中,“秦淮旧梦人犹在”一章专门介绍了曹雪芹的爱情悲剧和对爱的执着追求。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从一位南方来京的友人那里听说李氏表妹流落江南。这位李氏表妹是李煦的后代,据说是史湘云的原型,与曹雪芹青梅竹马,二人本有大好姻缘。谁料造化弄人,曹李两家先后败落,两人天各一方,音信杳然。曹雪芹得知表妹的消息后,便匆匆踏上江南寻亲路,历经艰辛。
曹雪芹踏遍苏州、扬州,也没有打探到表妹的下落,感到心烦意乱。后来得知表妹已北上京都,曹雪芹又满怀希望地原路返还京都。他历尽辛酸,一年以后的重阳节才返回京都。但造化弄人,曹雪芹历经波折,千辛万苦从北方追到南方,又从南方原路返回北方,却始终未能与心爱的人见上一面。就在这一年重阳节,曹雪芹的妻子去世,不久,京师又流行天花,爱子因此病而死,曹雪芹感伤成疾,离开人世。
三
实践证明,曹雪芹之所以能创作出《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同作者的非凡经历和深刻生活体验密不可分。他所经历的一切,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切身体验。他所生长的家庭,是一个与宫廷关系密切的豪门望族,比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更能集中反映社会上层的复杂关系。同时,曹雪芹的一生起起落落,更能见证社会关系的复杂,感受社会的矛盾冲突,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他都得到了全面体验。
曹雪芹从南京到北京,晚年从城内迁往城外郊区,“半生潦倒”,晚年乃至过着“举家食粥”的清贫日子,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有着深刻的切身感受。这非凡的人生经历,都是生活赋予曹雪芹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成就了《红楼梦》这样一部对世界有影响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清代广阔社会的历史画卷,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学巨著,中国家事文学的皇冠……”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则进一步强调“中国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不可超越的。无论是严肃作品还是通俗作品,无论哪个领域,都没有出现能超过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