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下“电力大动脉”全面建成

深达15米,可容纳4个人并排穿行

2024年07月08日

YMG全媒体记者 夏丹 杨健 张孙小娱 摄影报道

历时两年,一条纵贯烟台市胜利路、北马路的地下电力大动脉全面建成,为西、南两侧电力管廊成功“握手”提供了保障,为中心城区人口稠密、商户林立、交通繁忙的两大历史文化街区,全面提升供电保障。

记者昨日从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获悉,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项目土建施工正式完工。总投资2.2亿元的隧道工程,是全省迄今规模最大、长度最长、技术难度最大的曲线顶管项目,项目不仅在滨海一线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拓出一条通路,更以“厂棚+微创”方式,将施工对闹市区影响全面降低。

从严冬到盛夏,打通最关键498米

盛夏时分,入夜后的所城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游客在此“打卡”、品尝美食之际,一街之隔的地下15米的深处,一条全面铺开的电力大动脉正一路向北,打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498米。

“今年春节,项目部20余人全员驻守现场,很多人的除夕夜,是在监控室里听着鞭炮声度过的。”从春寒料峭到烈日炎炎,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现场技术负责人于宗民记忆犹新,“直到最后一节标准管节‘出洞’,悬了半年的心,才终于放下。”

到5月26日,整个工程地下顶管全部完成,项目正式进入工作井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随后一个多月间,全线贯通的地下管廊,逐一在地下“握手”,和万达广场既有电力管廊相连接,并与拟建烟台海上世界一期工程市政配套管线对接。一条贯穿海上世界、芝罘仙境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电力通路悄然成型。“管廊投入使用后,不但能充分确保街区未来建设、扩容的供电需求,此前主干路两侧电线杆林立、高压线穿行也将逐渐成为过去时。”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李大军告诉记者。

“厂棚+微创”,主干路上也能“绿色施工”

1.5公里的管廊,看似不长,但要让近800根硕大的管节逐一在地下“安家”,还要满足远期线缆入地和再次扩容需要,在主干路上“开膛破肚”看似不可避免。而项目的一南一西,分别是日客流量破万的万达广场和大悦城,沿线则分布着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数十家商户,施工影响面很大。

最终,经过严密论证和前期勘探,项目部在1.5公里的两条“直角边”上,打下了6个深达15米的竖井,并在上方搭建了厂棚。除去2个必须占路施工的竖井,其余全部在沿路的绿化带、停车场和广场中展开作业。

6个竖井,犹如6个“微创”切口。施工期间,高达14.8米的行吊,吊起一根根重达11吨的管节,缓缓地将其运送到竖井口,然后匀速下降到顶管作业面,伴随着管节后方顶管顶力的不断“加码”,原本位于洞口的管节,逐渐向隧道内“蠕动”,最终在地下连成一整条管廊。

省钱更省工,滨海地下作业有了“样板”

即将投入使用的地下管廊,将是怎样的模样?在芝罘湾广场西侧的6号井,记者沿着两侧的楼梯,走入了深达15米的管廊内部。

直径3.2米的管廊可容纳4个人并排穿行,于宗民告诉记者,管廊内部有混凝土浇筑形成的平整“人行道”,内壁上方架设电缆架,将容纳12回10KV的电缆和4回110KV的电缆,届时,两侧的空间仍可供日常维护、检修之用。1.5公里的管廊沿线,大部分检查井都位于绿化带中,与市民日常通行完全“不打架”。

而伴随着“大动脉”全面竣工,此前占道施工的胜利路部分路段,也在第一时间“还路于民”。6月末至7月初,项目部对占道施工的胜利路部分路面全面进行恢复,对破损较重的路面重做厚达45厘米的垫层和面层,对部分车辙较重的路面进行铣刨后,重新铺设了沥青面层,并恢复了相关交通标识。

“电力隧道投入使用后,线路的日常运行维护成本将大为降低,还避免了外力破坏事故的发生。”李大军说。“厂棚+微创”施工的电力管廊,不但减少90%以上开挖作业、大幅节省工时和费用,线缆入地也提升了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视觉上也更加美观。在滨海一带“与地斗,与水斗”的宝贵经验,也为远期我市类似工程“打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