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他乡思故乡

2024年07月15日

张凤英

定居烟台已经39年了,我早已将自己定义为烟台人。烟台,是我内心的故乡。

前几年为了带孙子,我在杭州生活了几年。人人都说杭州是天堂之城,但生活在那里,我却尽尝思乡之苦。思念烟台的故事,简直可以拍一部“烟台人在杭州”的电视剧了。为解乡愁,在杭州期间,我订阅了三年《烟台晚报》。

当时,我居住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学城所在地。那时正处于建设初期,商业设施还不够完善,对于我这个在烟台生活多年的人来说,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吃鱼不方便,海鱼很少很单调;吃时令的苹果不方便,只有红富士苹果;大樱桃的品种太少,每天还看不到大海……

烟台临海,城虽小却很紧凑,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就说吃鱼吧,烟台人喜欢吃海鱼,嫌淡水鱼有土腥味。可是杭州海鱼很少,常见的只有带鱼、鲅鱼和黄花鱼,多的是钱塘江的淡水鱼,而带鱼、鲅鱼和黄花鱼也远不如烟台的味道鲜。烟台的带鱼肉质细腻瓷实,有咬头。杭州的带鱼肉质松软,比较柴;烟台的黄花鱼个头小,肉质鲜美,杭州的黄花鱼很大,肉质松软,也不够新鲜;更别说鲅鱼了,烟台的都特别新鲜,硬挺挺的,做的鲅鱼水饺很有味道,杭州的鲅鱼都比较软,也不够新鲜,根本不能包饺子,只能炸鱼吃。每当吃饭时,我就会想起在烟台时用新鲜的小对虾做的饺子馅,包的饺子是红色的,咬一口满嘴留香……每当去杭州中心区的饭店吃饭,我都不由自主地点油焖大虾、辣椒炒蛤、鲅鱼饺子……结果,也吃不出烟台那种醇厚的味道。在杭州想吃个渤海湾的海参,简直就是做梦,这让每年习惯了自己选海参的我,简直是害了相思病。

烟台城市小,上下班方便,看病方便,生活方便。杭州城市大,上班往返一两个小时非常正常。看病要提前一周预约,从杭州开发区去一次中心市区乘公交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虽然开汽车去稍微快一点,可又经常找不到停车位……想想自己居住在老家迎祥路的日子,上班到南迎祥路,步行十五分钟;看病去烟台山医院、毓璜顶医院,一上午时间就够了;吃饭到上夼美食一条街,时令海鲜随便选;每天再乘坐6路车到海边看看大海,散散步,多么惬意啊!

烟台空气质量好,很少有雾霾。一年四季分明,热天冷天都比较短。可是在南方,春天很短,秋天也很短,炎热的夏天和阴冷的冬天似乎很漫长。有时候我想,为什么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可能因为以前没有暖气,北方冬天比较难熬吧。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类克服恶劣天气的能力增强,湿热的南方明显不如四季分明、北纬37℃的烟台舒服。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杭州的节日气氛浓厚起来,送月饼的、送礼物的、准备假期旅游的,都忙碌起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念烟台的家,想念烟台的亲人。过去,每到中秋节,我都要给婆婆送红包、送礼物,要给90多岁的大妈送礼物,但是身处异地,这些传统都无法继续了。

其实,经济越来越发达的杭州,在儿子眼里也挺好的。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窗外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孙子正从重点小学放学回家,手里举着学校发的奖状!儿子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多年,他说,这里有最领先的科技公司,有好的大学和他喜欢的教学岗位。经济技术开发区远离市中心,花钱的机会少,不用做“月光族”,还有时间和精力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看来,儿子已经是杭州人了,而我还是烟台人……

2024年,我终于完成了带孙子的光荣使命,回到了烟台,回到我自己的家。我贪婪地呼吸着家乡新鲜的、带有海腥味儿的空气,一次一次地跑到所城里,抚摸着青砖灰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我生活过的痕迹。年轻的岁月里,我的脚步曾走遍所城里的每一条小巷。所城里有一所中专学校,我经常在晚上给会计班的学员讲课、监考,俨然是教育界的忠诚卫士。

我代课的足迹还走过初家镇、只楚镇、世回尧,烟台几乎每一所有会计专业的学校都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在天堂一般的杭州心心念念地思恋烟台,不仅仅是因为烟台的美丽,更因为工作生活了39年,在我的生命里已经深深地烙刻上烟台的街、烟台的亲人,还有烟台作为故乡的烙印。

莫言说,高密东北乡是他的文学王国,是他创作的“血地”,他的作品都离不开那里。而我的人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是烟台。我是一个烟台人,烟台有我的青年、中年与老年,烟台同样是我的“血地”。我的许多散文作品都是描写烟台的,都是反映烟台的成长与发展的,我努力将烟台的城市魅力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的长篇网络小说《教坛风云》《蓝颜知己》等也是取材于烟台的,冥冥之中,描写烟台、介绍烟台,似乎就是我的使命。

烟台,我爱您!当我老去的那一天,我会将自己的骨殖留在这片土地上、埋在大海边,我要看着烟台飞速发展的巨轮,驶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