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的“福山八景”

2024年07月23日

蔡华先

著名的“福山八景”,最早出现在编纂于清康熙十二年的《福山县志》。千年古邑福山,其管辖范围曾包括今天的烟台市区,故康熙十二年版《福山县志》所记载的“福山八景”,其实代表了烟台八景。它们分别是:芝罘朝日、仙峰夜月、磁山瀑布、烟台海市、长堤新柳、古寺奇泉、峆 烟云、石门春波。在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的《福山县志》,以及民国七年所修的《福山县志稿》中,所列“福山八景”与康熙版《福山县志》除个别字词,几乎完全相同。

近日读《福山风物传说》,其中提到,民间也有“福山八景”之说,分别是:芝阳麦浪、奇泉梨花、八角渔帆、夹河芦花、磁山箭竹、北海渔鸥、塔顶戴帽、平顶庙会。

仔细比较“福山八景”的官方说法与民间表达,由于出发点和关注点的不同,以及表达群体的文化差异,发现它们既有相同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第一种情况是景色相同,表达有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峆 烟云与塔顶戴帽,可谓是一雅一俗。

峆 山位于福山南部,此山高耸入云,“常有云冠其颠”。山峰似塔,又名“塔顶”,为福山第一高峰。峆 山巍峨峻拔,气势雄伟,岗峦多姿,林木葱郁。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无论冬夏与阴晴雨雪,常有浓雾环绕山峰,风吹不散,一派朦胧,令人顿生腾云驾雾、横空出世之感。在山下观之,则觉云雾飘渺,空灵悠远,不由令人浮想联翩,如身处仙境,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峆 烟云”。被文人雅士称为“峆 烟云”的景象,民间则称之为“塔顶戴帽”。塔顶山北,原有峆 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后历代多次扩建,颇具规模。山上有泉水在石上流,极凉极清,汇积成潭,俗称饮马湾。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辽东半岛时,曾在此驻扎军队,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磁山是福山境内的另一座名山,古称牟山。昔日,瀑布如帘,下有石洞,洞内可容坐百余人,西有石潭,水呈碧色,味如醴泉,旱涝不减不溢,又有天门、樱桃涧和阴主祠等古遗迹。《福山县志》载:此山三峰丛拔。东峰石壁如削,悬崖瀑布,东与芝罘岛相对。北方雨水少,山中瀑布甚为罕见。磁山风景秀丽,松柏满山,苍翠无比,瀑布长流,箭竹成片,又有古庙相伴,是游玩的好去处。那箭竹自成一景,每当春天来临,竹林青翠,迎风摆动,在山花的映衬下,真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官方“福山八景”中是“磁山瀑布”,而在“民间八景”中则表达为“磁山箭竹”。

第二种情况是,景色产生的地点相同,但关注点不同,这也充分体现了雅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差异。

夹河被称为福山的母亲河,因此,“福山八景”不管是官方表达,还是民间表达,夹河在其中都有所体现。当然,关注点不同。官方表达为“长堤新柳”,民间表达为“夹河芦花”,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

我们先来看“长堤新柳”。长堤位于内夹河西岸,今河滨路南端。据《福山县志》载:“县城南关,沿堤垂柳,春日千株著绿,纤条如丝,暖风徐徐,河水潺潺,树下流杯,船头垂钓,甚为可观。”邑人郭卫庆有诗云:“柳色青青莺乱啼,酒垆茶社板桥西。一舟带缆横春草,双鹭冲波到浅溪。撒网渔人迎细雨,驱牛牧竖踏深泥。韶华已具随流水,又趁斜阳坐古堤。”

我们再看“夹河芦花”。

夹河芦花,是指夹河中生长的一种芦苇的变种植物,民间俗称江蓠。春末夏初,江蓠过尺,同河水连成一片。绿油油的江蓠,上接蓝天,下接河水,水天一色,江蓠在风中摇摆,如同海里的波浪,各种水鸟穿梭其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最美丽的景色还是深秋季节。到了深秋,江蓠花盛开,雪白无边,同天上的白云连成一片,远望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芦花。当芦花成熟飞扬的时候,更是一景。大风一刮,芦花一卷一卷地滚动,像一群羊儿在走动,如果有人在芦花旁,就像那牧羊人,挥动着鞭儿响四方。江蓠收获了,芦花顶上的草须可做炊帚和扫帚,秸秆可加工成日用品,这片江蓠养活了许多手艺人。有谚语说:“河东村都打箔,打了箔就好过。”

官方“福山八景”中与海有关的表述有两处:芝罘朝日、烟台海市;在民间版本中也有两处:八角渔帆、北海渔鸥。这种不同,体现了两类人群不同的生活特点。

芝罘岛原为福山辖地,春秋时称转附。秦称之罘,以芝罘山为名。此岛远看像一棵灵芝浮于海上,故改之为灵芝的芝字。

古人认为海市是蜃吐之雾气而生成,故称“海市蜃楼”。芝罘海市奇观闻名于天下。据《登州府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刻石记功,射鱼封禅,见到海市误认是仙境。古往今来,“芝罘海市”这一大自然的奇情异景令无数文人惊奇叫绝,留下诸多精彩的诗文,邑人鹿廷瑄曾有诗云:海里苍茫曙光鲜,楼台忽现水中天。三千世界乘风换,十二河山傍气迁。瞥到升沈疑是梦,看来飘渺竟如仙。无端潮涌翻鲸浪,雾散烟消见画船。

烟台山位于芝罘区东北端,北出海中,南连陆地,与芝罘岛对峙。由于它的位置重要,历来被视为海防要地。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廷在胶东沿海设靖海卫,在今芝罘区所城设守御千户所,在烟台山上建烽火台。遇有敌情,夜举火,昼升烟,以之示警。此后,人们称之为“烟台山”。

站在烟台山龙台观海上日出,如临仙境。龙台,位于烟台山东北角临海处。它本是断崖巨石上一块不大规则的横断石,面积也不足20平方米,由于其位置独特,面海临风,视角开阔,每当天高气爽,旭日从碧波万顷的海面跃出,浩瀚的大海像一片波光闪烁、珠光宝气的世界。登临观海,则心宽如海,万物在胸;听涛,则涛声如潮,心情澎湃;远望,则天地一色,亦梦亦幻。“地尽天无尽,沧波警过客”是烟台山观日出的绝妙写照。

此山断崖之下,礁石成群,千姿百态,蓝天碧水,如诗如画。著名的“造化奇观”石船、石帆,就在这山后断崖处。清代文人丁锦堂来此,观石船题曰:一帆万里乘长风,壮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参造化,天工端不借人工。

在“民间八景”中,人们与海的联系更主要的是打鱼谋生,所以“民间八景”中“八角渔帆”和“北海渔鸥”体现的是世俗生活。

旧时,福山城北20公里、八角村东的海湾处是天然渔港。所谓的福山“民间八景”之一“八角渔帆”,就是指这里的渔港。俗话说过了谷雨打杂鱼,意思是说这个季节,海里鱼类资源丰富,也是渔民最忙碌的季节。如果这时你来到港口,就能看到别样的景象。

每年春天,渔船穿梭着出入八角码头。晴空万里,海面上渔帆点点,海鸥翔集。再看渔民们,唱着渔家号子,收获着满船的鱼虾,他们笑得满脸都开了花。捕上来的各种海产品使人眼花缭乱,各种海鲜美食更让人流连忘返。

“北海渔鸥”之景,位于福山夹河入海口处。这里是海水和河水交汇的地方,海鱼和河鱼汇集在一起,引来无数海鸥觅食,盘旋着上下翻飞,成为一景。捕鱼的人撑着木筏,在水中撒网捕鱼,往往都是满载而归,俨然江南渔村的景象。

第三种情况,古代文人雅士多属于有钱有闲之人,讲究的是风花雪月,寄情山水,处处体现所谓文化品位。而普通老百姓以谋生为要,追求生活富足。这一点,在官方版本的八景与民间版本的八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文人雅士追求闲情逸致,所以他们更喜欢“仙峰月夜”。仙峰位于城区西积金山,今福山区气象站处。原积金山上有通仙宫。据《福山县志》载:通仙宫始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每当月挂西天,风柔气爽,通仙宫宛如一幅神韵天成的山水泼墨月夜图。特别在中秋节时,福山人常到此处赏月。邑人谢乃实有“仙峰夜月”诗云:云峰飘渺傍山城,夜夜松枝挂月明。霞落碧空秋欲尽,霜寒素影雁初惊。凄清崖谷鸣丹叶,寂寞烟扉钟玉荣。一自吹笙人去后,山风独作步虚声。

而普通百姓喜欢的则是“芝阳麦浪”。

旧时,在福山城南两公里,芝阳山的南面,卫家疃村的东面,有一块约万亩的平地,民间叫芝阳泊。据传,这里是古时候清洋河的河道,后因清洋河改道,留下了这块平整的土地。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因此民间把这里的土地形容为“麦囤子”。麦黄时节,站在芝阳山上,往南一看就可看到福山“民间八景”之一的“芝阳麦浪”。那金色麦浪如同无际的沙漠,风一刮,麦穗晃动,就像细细的沙在滚动,令人浮想联翩。人拉着牲畜进入麦田,如沙漠的驼铃声声,别有一番景象。

世俗化的生活,在“民间八景”之一的“平顶庙会”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福山城南四公里,南涂山村东葛庄村西,有一座山叫涂山。旧时,涂山的平顶上盖有许多寺庙,人们就叫此山为太平顶。

太平顶上有龙王祠、观音堂、玉皇大帝三清祠、碧霞元君公主祠、泰山行宫、送子娘娘庙、十不全老爷庙、大戏楼等古代庙宇建筑,在1938年前是胶东最大的庙宇建筑群落。这里常年香火不断,游客聚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里都会举行太平顶庙会,善男信女、商家小贩、官吏士绅等云集于此,或烧香祭拜,或买卖交易,或文化娱乐。这是胶东最大的庙会,鼎盛时期达到几万人。近至胶东半岛,远至京津唐的人们都来赶庙会,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太平顶庙会在清末民国时期红透齐鲁大地,人们流连忘返,成为当时福山民间的一大美景。

参考文献:

兰玲、韩月湖著《福山风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