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出版社

2024年08月02日

宋世民

胶东联合出版社1941年出版的书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那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一位资深学者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在北大读书时,第一次看到了《共产党宣言》。那时敌伪对进步书籍搜查很严,这本出自“胶东联合出版社”的“违禁书”,在秘密流传中已磨损严重……可能这位学者还不了解,当年在华北敌占区乃至更广阔区域出现的许多名著,实际是由胶东大众报社出版发行的。报社对外挂两块牌子,门里是一户人家。很长一段时间内,“联合出版社”业务仅由一人管理。

1938年秋,大众报社由黄县(今龙口市)莱山院迁至掖县马台石村后,印刷厂在承印每期约2000份报纸外,还遵照上级指示,以“胶东联合出版社”名义,翻印了《共产党宣言》《联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党章》《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大批书籍,除在解放区发行,还通过各种渠道向敌占区输送。为什么报社要以出版社名义出书?原来这两个单位是一对“孪生兄弟”,在1938年夏季先后诞生于黄县莱山院,印刷机械和技术工人都是报社原班人马。为充分发挥人员、设备潜力,出版书刊及报纸两项工作自然融为一体。对此,就是根据地的军民也大多不明底细。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驻古巴、扎伊尔特命全权大使的李善一,当年有这样一段经历。1938年11月,胶东特委青年部部长林乎加得知李善一这位不满17岁的部下爱好美术,便写了一封信给时任大众报社社长兼联合出版社社长于寄愚同志,推荐他到联合出版社工作。李善一平时读过许多出自联合出版社的书刊,断定这是个机构齐全的单位。当他兴高采烈地赶到社驻地马台石村报到时,没想到接待他的竟是一位面黄肌瘦、身材矮小、不修边幅的小老头。没有集中办公的房舍,不见伏案审稿的编辑,主人身边只有一张小书桌、一个饭盒。原来,名声显赫的联合出版社,从编稿审样到包装设计,全靠面前这位长者——大名鼎鼎的社长于寄愚一人负责到底!

此时,于寄愚见有新人到来,喜形于色,立即安排李善一到旁边屋子住下。一个破木箱作板凳,土炕就是办公桌,炕上铺着薄薄一层麦秸,中间因土墼断裂还塌下一条洼坑,窗户纸几乎都被风吹掉,晚上寒风刮得残纸碎片沙沙作响……李善一只能裹紧棉被,躺进炕上那条洼坑,和衣而眠。每遇下雪时,窗台、炕面到处都是皑皑白雪,人就像露宿野外……

由于增印书刊,原有印刷器材损耗加剧。当时,不仅印刷设备,就连油墨纸张等材料也被敌伪当局列为禁运品,威胁报刊正常出版的困难一个接一个。报社没有制版设备,更没有铸字机,印报时只能将铅字排版后直接上机印刷,时间稍长,铅字就磨秃了。创刊时用的铅字大多磨损,像“抗战”“斗争”“民众”等常用字都已模糊不清,印到纸上只能算“象形文字”,特别是那个“的”字,使用频率高、磨损重,不管印书印报,印出来便是一个黑团。报社不能铸字,解放区又一时买不到铅字,各部门都找社长告急!于寄愚看似严肃,不苟言笑,身上却有股使不完的劲儿。他不慌不忙,一面教工人绘画、写字,扩展工作技能,一面向大家征询应急办法。有人提议,将磨损的铅字屁股用小锤敲扁拔高,让它“踮踮脚”,充个“大个儿”。此法一试,果真解了燃眉之急。照明的煤油用完了,工人夜间拣字时,把半截蜡烛粘在字托上。蜡随人走,半明半暗,在字架中往来穿梭,活像耍龙灯!蜡烛断供,便用饭碗盛点花生油,放进两条棉芯,吊在字架上面。尽管昏暗,凭记忆也能摸准需要的铅字。只是一个班下来,手被铅字染黑,脸和鼻子被油烟熏黑,人人变成小花脸,相互对视,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于社长晚间要改文章,还得看报样,图方便,许多文章就在车间写,实在熬不住了,卷着大衣在字架下面打个盹,以便工人有什么事可随时叫他。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报社出书任务有增无减。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为团结大多数人共同抗敌,报社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成分较复杂,为此,党组织还不能公开,在接到承印《中国共产党党章》的任务时,只能秘密进行。党员周居宾、于本文、李征夫等同志,白天与其他人一样坚持日常工作,晚上再悄悄返回车间接着干,眼熬红了,心里却为能参与这项光荣任务而高兴!

1940年11月,联合出版社与大众报社正式合并了,从此,胶东大众报社不仅出报,同时肩负印刷发行图书的任务。经过印刷工人和校对人员共同努力,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印刷出版了《联共党史》《唯物史观》《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矛盾论》《实践论》等,还有大批马列主义原著,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这些书籍还被加以精装,作为干部必读的理论著作。在文艺小说和剧本方面,有《阿Q正传》《呐喊》《甲申三百年祭》《小二黑结婚》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另外,还印刷胶东文协、胶东青联主编的几种刊物及军队的《前线报》《胶东画报》、军用地图和各种宣传品。据统计,在《大众报》出版发行的近11年间,先后出版图书86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类图书20种,哲学类3种,社科类61种,综合类2种,成为胶东军民唯一的精神食粮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