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搬闺女

2024年08月10日

王芝义

在胶东海阳一带,自古有一个习俗是“六月六搬闺女”。搬闺女做什么?歇伏。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就有娘家的人来把出嫁一两年的闺女搬回家。这个习俗的产生,源于骨肉亲情的相互牵挂和相互思念。

刚出嫁的闺女,在婆家人地生疏,言行举止很受约束,不像在娘家时那样自由欢乐,不禁思念爹娘。同时,娘家爹娘对刚离巢的闺女也不禁牵挂思念,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势下,有人就取“六六大顺”之意,于农历六月六日那天把闺女搬回家。大家看见了,纷纷仿效,而且仿效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年复一年,其时不变,其形不易,世代相沿,习惯成自然,这样便形成了一种风俗。

那时候,每年到了六月初六那天,新出嫁的闺女都盼望娘家的人来。这一天,富裕的人家早早备起大骡子去搬闺女。此日,闺女也比平时起得早,做回娘家的准备,还不时竖着耳朵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忽听大门外传来“吁——”的一声镇安(喝止)牲口的声音,闺女赶快跑出门外,果见娘家的人来了,正往拦马桩上拴牲口呢!闺女心里禁不住一阵欢喜,马上帮着把大驮篓抬进院子。搬闺女的事,富裕人家多用雇工中的把头担当,普通人家都是家兄家弟。

不一会儿,闺女端来一碗热乎乎的荷包蛋给娘家人吃。趁这空当儿,闺女和婆婆把衣衫和大小食盒装进大驮篓的一头儿,另一头待走时把孩子抱进去。这一切准备就绪后,闺女就忙着擦脂抹粉,戴金坠,插银簪,打扮得花枝招展。最后,婆婆便抱起孙子,兴奋地亲了几口,才放进大驮篓。那闺女告别了婆婆,便踏着门口的大青石,一抡腿上了大骡子,晃晃悠悠,好生快活啊!这时候,街上望光景的婆娘媳妇们看了,无不赞叹不已。

富人家赶着大骡子搬闺女,一般人家赶着毛驴搬闺女,贫寒之家徒步搬闺女。可有的闺女娘家无人来搬。这闺女触景生悲,跑回屋里悲泪横流,哼起了凄凉的小调:“知了叫好热天,有爹有娘往家搬,无爹无娘哭皇天!”原来,这闺女娘家没有了爹娘,只有哥嫂,哥嫂是不搬的。可见,爹娘在就有娘家,爹娘不在,就没有娘家了。

闺女回娘家,走在大街上,被哥辈们看见了,便开起玩笑说:“吆!鸥子妹子回来了?大婶早望你来家透麦子呢!”“嗳!哥说得对,透不轻啊!”

这同辈哥说的鸥子,是豌豆蟓一类的害虫,农民叫它鸥子,专透小麦。若返潮或晒不干的小麦招了鸥子,麦粒中的面粉就全部被吃光,只剩下麦皮。说闺女是麦鸥子,是对闺女来家消耗白面的婉转幽默的说法。

按照习俗,闺女在娘家歇伏结束后,回婆家时要带回一些面食品,赠给婆家中各类身份的家庭成员,如公婆、丈夫、小姑、小叔、妯娌、多伯等。

闺女在家歇伏的时间,从六月初六算起到处暑结束,大约要经历五个多周的时间,但处暑前必须回到婆家。因为处暑是个重要的节气。农谚道:“处暑三日无青穇”,说的是到了这个时节,所有的粮食作物都成熟了,开始了忙碌的收庄稼的季节了。那个时代,胶东农民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黍子、谷子和穇子。刻黍子,割谷子,掐穇子,正值潮湿炎热的天气,活计又苦又累,男女老少无一偷闲。

闺女在回婆家的前几天,娘家就开始蒸干粮了。这就到了闺女这个“麦鸥子”透麦子的时候了。蒸馍一笼又一笼,馎馃一锅又一锅,炸馃一盆又一盆,灶火熊熊,蒸汽腾腾,真个是忙了个不亦乐乎!

做这些食品,还不是简单的做法,而是通过手工和雕刻的模子,做成各种各样寓意吉祥的动物植物和器物的形象,使人在品嚼这些美味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它的艺术性。如狮、虎、鱼、蝙蝠、仙桃、莲蓬、佛手、如意等等。待做完这些面食品,就要消耗数斗数升的小麦,这岂不就是鸥子透麦子嘛!

如今,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世同堂的旧式大家庭,分化成了一世一堂的小家庭,人们一结婚就取得了独立的家庭自主权。六月六搬闺女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存在,可窥见的只有历史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