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校往事

2024年08月26日

姜德照

二十多年前,烟台人都知道南郊有个交校——山东省交通学校。这所学校2001年1月并入了烟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师院,现鲁东大学)。

记得以前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外地人从烟台火车站下车,要打车去交校,问出租车司机“知道交校在哪儿吗?”出租车司机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不是在烟台师院旁边?归省交通厅管,我们出租车司机经常在那里培训。”

当年交校在烟台知名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交校名气不小,交通却很不便利。1989年7月,我刚到交校就职时,那里交通闭塞,生活环境也不是很好,满眼农村景象。附近上尧市场的人都说“这里是南郊,东面那条机场路的大坡以北,才叫市里”。

当年在校外居住的老师,每人都有一双高筒雨靴。交校的校园与师院的建筑之间,是大片庄稼地和果园,一到雨天,泥泞不堪。

从交校大门口到东面的机场路有一公里远,从东往西是一溜大上坡,中间是一条很窄的泥土路,两边是苞米地和菜园。下雨天,满路稀泥,用“平常人骑车,雨天车骑人”描述特别贴切。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社会地位还不高,年轻的男老师找女朋友都非常难:学校里家在外地的年轻女老师,都会想方设法调回老家;家是本地的也不愿意找本校的男老师,因此男老师光棍比较多。

记得刚到交校任教时,我的工资是九十八元五角,经常花不到月底,每月都需向家里求援。南郊水仙牌洗衣机厂女职工多,附近的棉纺六厂女职工也比较多,但介绍归介绍,相亲能够成功的很少,因为人家都嫌交校的老师经济状况不太好。

为改善学校环境,修路成为头等大事,从领导到教职员工都特别重视。学校多次向山东省交通厅打申请,终于获得批准,可以自筹资金修建道路。但是,筹措资金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条路断断续续修了好几年。路基整理了,土方也推了、挖了,可路面的石子和沥青一直没铺上,一下大雨,黄泥路面就更不能走人了。而且,这条路所在之处原本是一条小河道,下雨天,道路就成了泄洪通道,洪水浩浩荡荡从路面流下去,会一直冲到机场路上。

遥想当年,师生们出行,都要经过这条路到机场路,烟台师范学院、交校以及周围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期盼这条道路尽快修好的心情无比迫切。

如今,鲁东大学门前的红旗路已经成为市区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仅红旗路就分为红旗中路、红旗西路、红旗东路。

除了交通不便,交校的伙食也令人难忘。中午饭菜质量好一些,早晚吃饭的人少,饭菜质量明显下降。我们单身职工一般是中午在食堂吃饭,晚上自己回去做饭,早晨基本就是凑合。

当时,在红旗路最东头的路口处,临近机场路的北坡上,有一家兰州拉面馆,是一个用石棉瓦搭起来的临时性建筑,里面空间不大,摆了几张桌椅。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想改善生活,或来了朋友亲戚,唯一的选择就是去那里“喝”一碗兰州拉面。

刚当上老师那阵子,早晨上班匆忙,作息时间不规律,年轻老师经常不吃早饭就上班,半上午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垫垫肚子。记得一天上午,刚到学科办公室,数学组的张老师见我们没吃早饭,招呼我和另一名年轻男教师去她家吃饭。张老师性格开朗、豪爽,家就在师院南区一栋旧家属楼里。她为我俩下了热腾腾的鸡蛋面,那滋味是兰州拉面没法比的。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张老师家吃的那碗面,那滋味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