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6日
韩允平
在我老家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磨洋工的笑话和俗语。
“洋”虽然泛指外国,但磨洋工的“洋”主要是指东洋。
旧式建筑讲究“磨砖对缝”,即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此工序称为“磨工”。这是一个细致活,讲究慢工出细活。日寇侵华期间,国人在被迫给日本鬼子干活的时候故意怠工,衍生出了“磨洋工”一词。如今,“磨洋工”已演变成偷懒的代名词,是指动作很慢,故意浪费时间。
那时的磨洋工到底怎么磨呢?老人是这么说的——
比如拉大锯。拉锯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两个人站在架好的木头两端,沿着调好的墨线,用大锯一推一拉地锯木头,也叫“解木头”。拉大锯是很累的,磨洋工的时候可就大有学问了——他们趁鬼子看不到的时候,将大锯反过来,锯齿朝上,用锯弓锯木头,看起来也是一推一拉好像很用力,其实根本就没锯下去。
刨地的时候也是这样。从远处看,刨地的人将镐头扬得高高的,看起来好像很猛很用力,其实,落在地上的时候一点力道也没有了,镐头能进到地里就不错了。
拉水车的时候也“磨洋工”。这里说的水车是指一种取水工具,需要用人力拉,也有用驴或马拉的。水车的原理是用大的从动轮啮合小的主动轮拉动铁链,带动铁链上的皮垫,皮垫穿过水管,将水从井里带到井口,流进地里。水车拉动时,会发出铁链和牙盘磕碰的声音。磨洋工的时候,从远处听起来,水车的铁链和牙盘不断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拉水车的人和马似乎也很卖力地拉着水车转圈。可是,如果到近前一看,一切就会露出原形——原来,水车的铁链子已经从牙盘上摘下来了,只是水车在空转,根本提不上一滴水来。
最典型的磨洋工是在修碉堡等工事的时候。那时的建筑材料除了石头和木头,主要是就地用泥土团弄成的泥丸。县城北边有个碉堡塌了一个角,需要用泥丸修补起来。参加修碉堡的有40个人,他们是这么磨洋工的——最底下的人半天搓成一个泥丸,然后逐人往上传递。传到谁手里,谁再搓一下,等慢慢传递到最上面的人手里的时候,那人先看看周围,如果鬼子不注意,就趁势将泥丸扔到碉堡后的护城河里。刚搓成的泥丸掉到河里,很快就散开了。按这样的做法,一天的时间是修补不好坍塌之处的。
当时,支炼钢炉算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会支的人很少。鬼子支炼钢炉的目的是炼铁炼钢,都是用来造武器的。为此,支炉的师傅用的法子就很绝,算是磨洋工的杰作了——炼钢炉关键部位的材料应该用防火的,可是,支锅炉的师傅偏偏给换成不防火的,而且,锅炉一升温就会爆炸。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支炉的师傅不负责维护,支完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否则锅炉一爆炸,怎么也逃不掉砍头的命运的。
还有的磨洋工像是笑话。比如鬼子让支两个锅台,那么,这两个锅台一定是一个大一个小,或者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扁的。大的圆的勉强可以放进锅里,小的扁的则连锅的一半也放不下去,根本没法使用。
磨洋工普遍使用的办法是,嘴上答应得很痛快,就是动作上慢,嘴上答应了老半天了,就是不见动静。比如大工说:“泥。”下面马上答应:“好嘞好嘞。”答应了半天,泥还没开始和呢。等到磨磨蹭蹭和好泥,再铲上去,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鬼子虽然凶残,但面对磨洋工,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磨洋工,是对敌斗争的一个策略。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磨洋工的故事还在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