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社”今何在?

2024年09月21日

王东超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马亭寨百户所的文章,里面提到,洪武二年(1369)马亭地方先设立的是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当时胶东半岛倭患严重,需增强海防力量,莱州卫遂在马亭又设立“马停寨备御百户所”。

一个地方不宜设立两个机构,且功能有所重叠,遂把巡检司移至白沙,称“白沙巡检司”,清康熙十六年裁撤。康熙版《黄县志·属署》:“巡检司旧在县西四十里马停社地方,洪武三十一年移于白沙社地方,因名白沙巡检司,今废。”同治版《黄县志·营建志》:“马亭巡检司署,洪武二年建。三十一年,设置沿海营寨,移署于白沙。”

不少朋友读完问我,白沙社在哪个地方?为何有的写作马亭、有的写作马停?

清袭明制,黄县分为四都四十八社,每都各领十二社。康熙版《黄县志·都社》载:“乾山都在县治西北十里,取乾山为名,领社十二,今并为九社。”乾山十二社中包括白沙社。同治版《黄县志·都社》载:“乾山都在县治西北,取乾山为名。领社九:曰黄山馆、曰官庄、曰故县、曰马亭(按:《金史》作‘亭’、《明史》作‘停’,马亭在金为镇,在明为寨,见二史《地志》。”

又云:“旧志云:黄县旧四十八社,江陵、仁化、午塔在海滨。嘉靖间海风飐沙,平地成埠,而三社之地沦没无存。土人以为海怪扬沙,堆积成埠。旧令薛大中命铸巨钉镇之而稍止。年来冬春之交,北风肆起,冶基一甲,房舍俱没。如马亭、白沙等社滨海者,多不得收获。稍植杂树,仅取御风,而又恐成材后官府有征租之扰。康熙十年,知县李蕃亲至其地,询知民情,劝令各照边地栽植,给以免租帖,为后日计深远也。(按:白沙社沿海一带之地,东西相距十八里,栽树蓄草以蔽风沙。乾隆三十二年,知县涂祖兰禁民伐树刨草,立碑县署。)”

文中说白沙社滨海,且“东西相距十八里”,黄县海岸如展开的折尺,分为北海岸和西海岸,此言东西,则白沙社位置当在北海岸无疑。又查康熙、同治志,都有“白沙墩在县西北四十里”的记载,则白沙社当在中村、乡城北部近海岸交界处。

乡城镇(现改为徐福街道)后田村位于泳汶河东岸,西隔泳汶河与中村镇的白沙姚家相望。《龙口市村庄志》载:“后田村原名白沙田家,因地处渤海之滨一片荒沙而得名,后因村落位于洼里村北,被称作洼后田家,简称后田。后田村大部分人族源地是云南,建村年代不详。村民开始居住在泳汶河拐弯处北侧,明洪武间因扬沙房屋被毁,又迁至泳汶河南侧,距今约有600多年历史。”

中村镇(现并入新嘉街道)北沙姚家位于泳汶河西岸,桑园煤矿东侧,《龙口市村庄志》载:“明朝末年,黄沙随风南侵,姚氏祖先居地逐渐被黄沙淹没,被迫南迁至此。此地原为王姓所居,名为‘樗叶王家’,村内人数稀少。姚氏到此后,因人口众多,改村名为‘白沙姚家’,1964年改变一穷二白现状,改‘白’为‘北’,遂成‘北沙姚家’。”则白沙社原址当在此处无疑,具体位置在后田家和北沙姚家南迁之前的泳汶河河曲处,即今桑园煤矿家属区东侧。

白沙巡检司移署至此,与东面黄河寨备御百户所(属登州卫)和西南马亭寨备御百户所(属莱州卫)鼎足而三,不管是防备倭寇也好,还是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也好,都足以控制整个海岸线,所以这个位置的选择是非常聪明且合理的。

白沙社之得名当与泳汶河有关(清代三志和民国县志都写作“永文河”,有祈愿河水安澜之意,后不知为何写作“泳汶河”)。

泳汶河为黄县第二大河,发源于招远罗山,纵贯黄境,于白沙社入海。水流冲刷之下,河沙细腻洁白,再加上海风吹来的海沙,两岸四野铺满白色细沙,故以“白沙”为名。河边的两个村子,便称作“白沙田家”“白沙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