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民谣中的风俗与历史

2024年09月28日

郑伟基

上了年纪以后,乡愁日增。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萦系于心;而那些世代流传的民谣,更是不时萦回耳畔。

蓬莱的村庄中,有近500个村的先民是从外地迁移而来,其中大多来自山西“小云南”。

问我先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先人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道出了蓬莱移民的根源。因此,先民及其后裔对大槐树情有独钟,素有门前植槐的传统,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谣。

其一:

门前三棵槐,财源滚滚来;祛灾又避难,子孙都成才。

其二:

大鸦鹊尾巴长,飞上槐树抬头望。望西方,泪汪汪,思念洪洞爹和娘。

其三:

不插柳,不栽杨,植棵槐树街门旁。子孙成材做栋梁,蓬荜生辉福满堂。

巧的是,山西《洪洞县志》记载的一首当地民谣与之遥相呼应:

吾家远祖植三槐,堂下森森手自栽。槐树于今资口说,嗣续散处普尘埃。

古代二月二被称作农耕节,先民祈盼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有民谚曰: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待到秋收谷上场,大囤满来小囤流。

又如:

二月二,打灰地儿,风调雨顺粮满囤儿。

民间在二月二这天,有点上灯烛照房梁和敲打房间各处驱除虫害的习俗,一边操作一边念叨: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不露头;二月二,照房梁,蜈蚣蝎子无处藏;二月二,敲瓢把,十个老鼠九个瞎。

旧俗刚出嫁的闺女正月里不能回娘家,否则踩了娘家过年撒的马草不吉利。二月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有民谣形象地描述了父母盼望女儿回家的急切心情:

二月二,接闺女儿,闺女儿不回掉眼泪儿。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家乡人把九月九作为秋去的标志,三月三作为春来的标志。三月三被称为“小媳妇节”,家乡有“送三”的习俗。刚出嫁的闺女二月二回娘家后,三月三这天回婆家。回去时要带一篮子彩绘面燕,数量从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婆家收到后会分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正所谓:

三月三,大燕小燕整一千;新媳妇不送三月三,丧了男人塌了天。

从前,乡间流行一种古老的美容术——绞脸,又称开脸,是旧时女孩出嫁前的一种成人礼。出嫁前由一位年长的妇女用线将其脸上的汗毛拔光,使脸蛋变得白皙干净。绞脸开始时,女孩手握一双红筷,身边放两个染色的红鸡蛋。绞脸人口唱民谣:

福筷举一双,贵气从天降;去污求吉利,百年得安康。

又唱:

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福临门;夫妻恩爱人长久,天遂人愿降麒麟。眉毛修成柳叶状,儿女双全人丁旺;梳妆打扮西施女,良辰吉日做新娘。

脸绞完后,再拿身边的两个红鸡蛋在女孩脸上滚来滚去,一边滚一边念叨:

红鸡蛋,满脸串,上下左右滚一遍;今年新娘坐花轿,来年婆家把“喜”见(生孩子)。

黄城集是黄县(今龙口)东部的集镇,离我村几公里路,集期为农历每逢二、六、九。小时候,家乡有首赶集的民谣:

开春忙到大秋里,腌上咸菜缝棉衣。五谷杂粮挖两斗,二六九去赶黄城集。紧走慢赶到集上,粮食摊上去粜米。槐木扁担买一根,蜡条粪筐要两只。黄县白菜真好吃,再拿一把铁笊篱。赶着毛驴回家转,眼看日头已偏西。

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笸箩和簸箕,用柳条编制。笸箩用来盛粮食,簸箕用来扇粮食。连枷是一种拍打谷物的农具。有民谣唱道:

笸箩圆,簸箕方,三春没有一秋忙。胡秫谷子搬上场,家家户户连枷响。

驴套脖又称套包,拉套时套在驴脖子上,用皮革或布制成,内装棕子(丝)、旧棉花或谷糠等。牛没有笼头,而是用两块木板穿上绳,套在牛头上,便于拴缰绳,称牛夹板。

一帮老头儿或妇女,闲来无事坐在树荫下乘凉,或坐在墙根下晒太阳,没有固定的话题,往往南朝北国、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地闲聊天。有一首民谣,描述的是农村街头一道独特的“景观”:

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梁山好汉杨家将,驴套脖子牛夹板;公鸡下个大鸭蛋,碾砣叫风刮上天。

蓬莱沿海渔民把鲸鱼视为神物,崇拜有加。民间传说鲸鱼是东海龙王的保驾大臣,为龙兵统帅。海中遇鲸群,称为“过龙兵”,必须立刻避让,并烧香焚纸,向海里抛撒大米、馒头等食物,以求平安。

渔民又把鲸鱼视为吉祥物,称其“老赵”“赶鱼郎”。老赵是指民间信仰中的财神爷赵公明,赶鱼郎则是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的形象化称谓,此时渔民随之撒网,容易获得丰收。渔民民谣唱道:

赶鱼郎,黑又亮,快来帮俺找鱼场。赶鱼郎,四面逛,当中撒网鱼满舱。

为避灾求吉,过年时渔民有“二十九贴到有”的习俗,即在船上贴吉祥语,桅杆上贴民谣:

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开路先锋,三将军威震四海,四将军立地英雄。

在新中国成立前,家乡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有两首民谣,描述了种地农民和沿海渔民的生活状况:

庄稼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

鱼儿难捕租税重,借债更似跳火坑;村外几多空坟茔,打鱼人家辈辈穷。

1945年抗战胜利后,遵照党中央指示,胶东军区八路军主力部队奉命渡海挺进东北;1947年,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时,胶东的留守部队被组建成第九纵队。九纵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一首颂扬九纵的民谣在家乡广为流传:

九纵九纵,打仗最猛;敌人丧胆,百姓欢迎。九纵九纵,大名鼎鼎;胶东子弟,个个英雄。

在家乡有许多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在街门旁插桃树枝和艾蒿,同时也流传一首民谣: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红糖;出门望,麦儿黄;桃枝插在街门上,驱鬼辟邪保安康。

另外,端午节还有“抹露水”的习俗。早上在太阳未出之前,大人领着孩子到户外,用青草上的露水抹脸,一边抹一边唱:

先抹额头再抹眼,抹完鼻子抹抹脸;抹了耳朵抹嘴唇,耳聪目明嘴儿甜;身强体壮人灵透(方言读chōu),骑马坐轿当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