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曲荣静
“看那棵树,长在城墙的缝隙里。”我惊讶地对身边的丈夫喊出了声。如果不到邯郸永年广府古城,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树竟然能在城墙的缝隙里生长数百年。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有2600多年历史,明嘉靖年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改土城为砖城,距今也有近500年了。
顺着城墙根,走到古城东瓮城门处,抬头望,一棵树在城墙的缝隙里旺盛地生长着,格外显眼。树根从墙砖的缝隙里拱出,分成三根树杈,其中一根比较粗壮,余下两根比较纤细。树杈远离墙壁,向外向上生长。三根树杈笔直地向天空延伸,树干光滑洁净,展现出一种青春与活力。
正逢盛夏,嫩绿的叶片迎风摇曳,仿佛一位害羞的少女静倚着城墙,柔软的枝条似手臂伸展在门洞之上,如诗人的诗笔,又如同艺术家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既为古朴的城楼增添了情趣,又像在热情招呼着远来的客人。
树下方,牌子上介绍着这棵树的经历:香椿树,自然生长于广府古城墙体之内,称之为“广府椿”,约于清末生发,因墙体内均为夯土,故生长缓慢,其形似招手迎客,又名为“迎客椿”。墙砖上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修建时,城墙是以糯米粥和白灰夯制而成的,在土壤、雨水及糯米等材料的培育下,树芽逐渐长大。
我想起了香椿树的传说。香椿树自古就被民间称为“树中之王”。汉朝刘秀起兵与王莽争夺江山,刘秀因失算被王莽追杀,精疲力竭时,偶然发现了一片香椿树林,这片林子里满是野果,大家饥渴难耐,饱餐一顿,恢复体力后继续逃亡。刘秀感激香椿树的救命之恩,将其封为“树中之王”。历史记载显示,当时刘秀所吃的其实是桑树上的桑葚,但大臣不认识桑树,就错误地将封赏的牌子挂到了香椿树上。从那时起,香椿树在民间被视为“树中之王”,尽管张冠李戴,但“椿树为王”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香椿树之所以被称为“树中之王”,还因为它全身都是宝。它的食用价值很高,营养丰富。它还具有药用价值,富含钙、磷、钾、钠等多种元素,香椿的树皮、果实和树根也有药用功能。它还是一种优质的木材,纹理美观,坚硬耐腐,不易变形,是制作家具、室内装饰品以及造船业的理想材料。
香椿树生命力旺盛,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人们在春节还有摸椿的习俗。大年初一,小孩子要搂搂椿树,寓意能长高。因为椿树生长速度快,长辈让孩子摸椿树,是希望孩子可以像椿树一样茁壮成长。
“它太坚强了。”丈夫的感叹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来。仰望城墙,看着在墙缝里长出来的迎客椿,不免让人心生感慨。墙虽阴暗,土虽坚硬,迎客椿在新芽破土时,一定有着舍命突围的勇气和笃定,不然,何以穿透这坚实的壁垒?生长过程要何等艰辛,才能从严严实实的夯土中汲取养料,让根系存活,枝繁叶茂。数百年来,它们承受着天地间的疾风冷雨,深扎根、浅露头,在受限的环境中,尽最大努力,把身躯与古城墙融为一体,成为人文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独特景观。而它们的努力,也一定得到了古镇人的温暖守护。邯郸人懂得顺应和尊重自然,并没有以保护城墙为由而斩草除根,才使得这棵香椿树旺盛生长,成为佳话。
香椿树与邯郸联系在一起,又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站在城墙上遥望古城,整齐排列的古建筑群,灰瓦飞檐、古朴典雅。风化斑驳的城墙,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坚硬如石的墙体,记录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城的神韵。
邯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有3000多年未改名字的记录,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未改名字的城市之一。邯郸是赵国的古都,秦始皇的出生地,具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在古代,邯郸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锋之地。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一棵迎客椿代表着当地人对远道而来的宾客的友善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