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吴殿彬
秋天向我走来,给我带来一本墨香芬芳的金子般礼物——作家出版社今年9月出版、鲁东大学原副校长柳新华先生的31万字散文集《燕台摭拾》。
我跟着书首两序,一步步登山揽胜。作序的一位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先生,他从宏观的角度对柳新华本人和《燕台摭拾》做了评介;一位是烟台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綦国瑞先生,他从微观的角度对《燕台摭拾》做了精妙的解读。他们把我带上高高的山顶,“御风而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燕台摭拾》家国情怀、波澜壮阔的意境,那种亲切与馨香、丰硕与富有、大气与深情、深邃与悠远浑然为一的气息,让我沉浸在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金秋之中……
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了书中一个于我有特殊意义的“宝贝”——书评《好一个〈红苹果〉》的全貌,原来报纸上刊登的是她的“瘦身照”。这个书评,是柳新华先生在2021年《红苹果》出版后的翌年5月写的,发表在《烟台日报》上。著作等身的王天仁先生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在他的天泰书院公众号上跟进转发。书评高屋建瓴,给《红苹果》镀上了一层金。而这次见到收在书中的原作,令我再次拍案叫绝。她用强劲的体魄,把我高高地托上天空俯瞰,在高维度上再次享受这篇书评带给我的美好识见,使我陶醉沉浸在如梦似幻、在地如天的意境中。
这个意境,令我产生了一种必欲歌之而心舒的想法。说实话,对于意境的定义,我作为从新闻“正规军”转业到文学队伍的“游击队员”,是囫囵吞枣:“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的领会是:作品在读者心中反映出的画面场景的形态,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千人千面的感悟,又是衡量作品水平高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在我看来,一个作家如工匠,无论写什么,都应当建设作品的意境。意境的高矮胖瘦,跟题材紧密相连,决定着作品的品质高下,而作者的匠心独运,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则有高低上下远近大小的区别。同样一本《红苹果》,各种书评千姿百态,柳新华先生的书评意境如高山大海,如长江黄河,千山万壑,雄阔广远……
那么,柳新华先生是怎么构建出这样的意境呢?
我看到,《好一个〈红苹果〉》,用高维的视野展现了广阔的意境——视野决定了作品意境的高度——站得高看得远是一个真理。他看到了什么?“这是一部烟台苹果的发展史……是一部烟台苹果的奋斗史……是一部烟台苹果的文化史,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增光添彩……”这种高维度、全局性的评价,足见他思想的高度与广度。特别是他的总结式结论,发人深省:“……将烟台苹果的发展成就给予实事求是的总结,对面临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可谓字字珠玑,倘若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无疑将是烟台的喜事。”读柳新华先生的评论,令我胸襟大阔,心灵展翅飞翔,涵盖着无穷无尽的画面和景象……
我看到,《好一个〈红苹果〉》,用感人的深情给了读者一个爱的意境——溶情决定散文意境的深度——《好一个〈红苹果〉》这标题不就是情感的火山喷发么!呼应标题,全文溶情满满,让人读了跟作者有了满满的共情。正如摄影术语“小光圈,大景深”那样,作者从《红苹果》进入对往事的追忆、陶醉于深沉的爱之意境中。“《红苹果》让我梦回故乡山川的苹果园,又看到了那里田连阡陌红彤彤的大苹果……”“我梦回故乡的老宅里,闻到了青香蕉苹果诱人的香味……”“我梦回生产队的伙伴中,享受狂吃苹果的饕餮盛宴……”“我在书中不期而遇勤劳智慧的农民兄弟……”“我在书中意外邂逅为烟台苹果呕心沥血的科技精英……”“我在书中欣慰地发现为烟台苹果制定发展战略宏图、全力推动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领导干部……”他把自己对故乡的爱,对烟台的爱,对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烟台富裕的情,都融入自己的经历与《红苹果》对接中,把《红苹果》的评论变成了对烟台苹果的大抒情,展现了他为全市乡村振兴表现出来的热忱和喜悦之情。他对广大农民兄弟、技术人员和领导的真情赞美,特别是他对自己小时候偷吃苹果的故事浓墨重彩的描述,让我的心跟着回望感动。往事如烟在他心头展现,那种无奈与追求,爱与亲情在心头萦绕。他小时候,根本没有苹果吃。垂涎欲滴的他,只好偷偷地把集体分的、姐姐藏在衣柜里闻香的青香蕉,一天咬一口偷吃掉了。那种把对苹果的“馋”融入贫穷无奈的情的意象,令我心头流泪。特别是他从一个专家角度评论《红苹果》的历史价值,连用三个感谢,把大情大爱推到极致,让人心潮澎湃,鼓舞不已:“我们要感谢他为烟台人做了一件好事……感谢他为烟台果农做了一件实事……感谢他为烟台苹果可持续发展优势做了一件大事。”没有大情怀大爱心的人,是不会写出这样雄壮而震撼的文章来的。
我看到,《好一个〈红苹果〉》,严谨而变幻的章法彰显着文章的翩翩身姿,决定着散文意境的风度。自古以来,人们就以文章的章法来判断文章水平的高低,并以文章章法是否严谨来评点文章的高下,如果不严谨,则说其杂乱无章,不成体统,好的文章,必是章法布置严谨。与章法相近的表述是“结构”“架构”等等,可以说,一篇文章的章法如何,既表现了它的结构,也是意境产生的美感来路。柳新华先生对《红苹果》的书评,其章法之微妙,令我举双手点赞。这篇七千多字的书评,展示了作者章法的严谨与大气。全文共分24个自然段,起、承、转、合,皆有法度,首尾各拿出两个自然段做呼应,显得大气雄浑。开头第一自然段,讲述了他“每日静坐书房品尝苹果,品茗读书,将全书6部18章一一卒读,不禁拍案叫绝:好一个《红苹果》。”第二自然段,详述了他对《红苹果》的考察检阅,介绍了《红苹果》出版和在报纸上连载的评价以及获得“烟台人最爱的烟台书”海选第一、中国苹果协会“文化榜样品牌”的光彩。如果按照常规的写法,会顺势介绍《红苹果》的内容和特色,以及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等等,然而,令我拍案点赞的却是,他笔锋一转写道:“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表达的,我想感谢吴殿彬先生的是,读了《红苹果》,让我圆了一个又一个苹果梦。”我不得不说,这种神来之笔,这种出人意料的转圜,令人眼前一亮。接下来,他用递进并列的三个大部分来阐述了这个立论:好一个《红苹果》,让我圆了“苹果宴”的梦!好一个《红苹果》让我圆了“花果山”的梦!好一个《红苹果》让我圆了“苹果之城”的梦!啊,原来他把《红苹果》升华到文化层次来显示它的价值啊。不仅如此,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最后两个自然段,他又拿出更大的“苹果”——作者获得“烟台苹果50年突出贡献奖”给读者看。按照常规写法,这个苹果奖,在开头第二段书获好评时,顺笔就写出来了,而他却宕开一笔,留在最后打开“宝盒”光彩照人。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匠心”:比如,前面说过他偷吃了姐姐藏在衣柜里的苹果,结果怎么样啊,他没写。他把姐姐抑或批评,抑或爱怜,他抑或被打,抑或跟姐姐撒娇等等隐藏起来,让读者想象!这是高明的留白。
当然,营造文章的意境,还有语言风格等诸方面——笔法是散文意境的一个纬度——原本我想说说柳新华先生的语言:文如其人,能创造出文章的高意境者,绝非泛泛之辈。“他总是在自己的视域中发现和激动,一直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和浓烈的人文精神。”这种“能够有感于生活和时代,在一种特定语境与心境中,以多种方式表达心绪,发出声音者”,是柳新华先生“区别于仅仅专注一种体裁或领域的写作者”,所独有的“更为自然浑厚”;他是“独特的广博的作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张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