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王吉永
烟台发电厂的厂址最早在大海阳河西岸,罗锅桥以南,跨河而建。
大海阳河在哪里?现在的大海阳路,在文化路立交桥以北的路段,是由一条地下河背负的,这条河就是老烟台有名的大海阳河。
罗锅桥是建在南北走向的大海阳河上的一座拱形水泥桥,在现火车站大拱门以南不远处。烟台发电厂就在现在的“大润发超市”那个位置。
最初,发电厂锅炉烧完的炉渣,会装到小矿车上,由工人推到海边倒掉。这种小矿车,烟台人称之为“轱辘马子”,其实就是一架铁制的、可以翻斗的小矿车。小矿车的车斗呈V字形,有制动闸和手动操作把手,通过操作把手,可以把V字形车斗向一侧倾翻,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把炉渣倒出来。小矿车的铁轮子像火车轮子一样,在专用的小铁轨上跑,摩擦力减小,推起来很轻快,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势,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那时,发电厂的发电设备和技术都很落后,生产能力低、生产规模小,仅能供市区居民照明和给为数不多的工厂供电。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生产用电越来越多,为适应经济发展,烟台发电厂于1957年9月迁往西郊只楚路现址,1958年9月投入运行。
迁厂后,尽管发电厂的设备增加了不少,生产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但发电量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用电需求。为了提高电厂的生产能力,1971年,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从市直企业抽调20名技术骨干,参与重建八号炉。
那年,我作为技术骨干第一次进入发电厂,进厂后的第一件事是接受两天的培训。两天的培训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电厂安检员老师讲课很详细,他首先讲解了发电的工作流程:铁路专用线把原煤运进厂区,经过发电厂多个环节运行后,出厂时就转换为电能;再经过送变电设施,用导线把电能输送到各用电单位。
安检员老师讲课有两大特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他讲完理论知识,立马带领我们到各运行车间实地参观。二是不忘安全。不管到哪个运行车间参观,他都事先把安全注意事项讲得清清楚楚,然后才带领我们走进车间。
在锅炉运行车间里,有许多横平竖直、排列有序的粗管子,上面涂着不同的颜色,安检员告诉我们,这些颜色是不同用途管道的标识。涂蓝色的是水管,是经过水处理后专为锅炉提供水源的管道;涂红色的是不含水分的过热蒸汽管道,里面的蒸汽高达450多摄氏度,它是蒸汽轮机工作的动力;涂黄色的是油管;涂黑色的通道是为锅炉加煤的通道。不论哪条管路或通道出了故障,若不及时发现和排除,都会酿成大祸。这里的工作人员,眼睛要时刻盯着仪表,仪表指针指示着两条红线内的安全数值,就说明设备运行正常。这项工作虽然不累,但责任重大。
两天的培训和参观很快结束了,我们被安排到锅炉检修车间承压班。看到宽阔的厂区里摆着许多巨大的“曲别针”形状的管子,带班的王师傅告诉我们:这些管子就是锅炉炉膛的主体。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两块U字形的大不锈钢卡子,在“曲别针”管子两头的半圆处对好,让电焊工焊牢,以便于下一步整体组装。
上班第一天,我一看这工作挺简单,便想多干几个,真正干起来才发现,这项工作不简单。一个人很难对正两个U形卡子,对不正,焊工就不能焊。真是“欲速则不达”,急得我满身是汗。而且,电焊的强光容易刺伤眼睛,为了躲避,我们总是侧着脸对着电焊,第二天脸和脖子都被电焊烤爆了皮。
经过一天的实践,我感觉这样干下去不仅拖延时间,还将耽误后面的好几道工序,势必无法如期完成任务。可是,用什么办法既操作方便,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效呢?
当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一直在琢磨:如果能制作一批专用卡具,把两个U形卡子用专用卡具固定住,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突然,一个灵感跃至眼前。我想起工厂里的弓字尺(也叫千分尺),可以模仿弓字尺的形状,按照所需尺寸、用边角料制作一批适当放大的“大弓字尺”啊。在“大弓字尺”的一端焊上一个M16的螺丝帽,再配一个M16的螺丝,把螺丝顶上焊上一个短铁棍,就可以不用扳手拧紧或松开螺丝了。用“大弓字尺”把两个U形卡子固定住,焊工只管焊,我们可以用焊完U字形卡子后的“大弓字尺”,连续不断地固定其他的U形卡子。
这个设想能否成功,我没有把握,但是如果放弃,不想出新的办法,肯定会延误工期。一番思想斗争后,我坚定了信心,顾不上睡觉,赶紧披衣起床,用纸壳做了几个“大弓字尺”的样板,并画了一张草图。
第二天,当我带着样板、草图向带班的王师傅汇报思路时,他眼睛一亮,觉得很有可行性,马上按我的样板和草图,用下脚料当场做了一个“大弓字尺”。一试验,果然很有效!
王师傅当即演示给车间主任看,得到了车间主任的支持和赞许。王师傅一口气做了20多个“大弓字尺”,这下子,我们二十几个人可以同时独立工作了。焊工焊完后撤下来的“大弓字尺”,周而复始地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经检验,每个焊完的U形卡子都达到了质量要求。5名电焊工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又增加了5名电焊工。
我的这项技术革新成果,后来在厂广播进行了公开表扬。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回忆起当年奋战八号炉的那段时光,想念当初一起奋斗的那些工友。那次小革新,让我深深领悟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可成”的道理,在之后的工作中,遇到再大的难题,内心都执着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