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

2024年12月21日

孙瑞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这天,为抵御寒冷的冬天,在胶东丁字湾我的老家,大众最喜欢的美食就是清香可口的白菜馅饺子。

饺子,被称为迎冬饭、抗冻饭、节日饭。它一上饭桌,预示着严冬即将到来。

史料记载,冬至源于汉代,兴于宋代,沿袭至今。“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后,数九寒天开始,白昼慢慢变长。“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至于冬至吃啥,自然而然是“好吃不过饺子”。彼时,家家户户传来剁饺子馅的声响,其旋律悠扬动听,其节奏欢快不绝于耳。

冬至正处于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胶东人一顿暖心的饺子,仿佛给冬日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过去家里穷,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猪肉,在地瓜、玉米饼子当家的年代,一年当中,吃饺子的机会并不多,只有逢年过节,再就是冬至这天能有饺子吃。

记忆中的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饺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盼星星盼月亮,从夏盼到秋,从秋等到冬,期待着吃一顿香喷喷的饺子。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不懂“一天长一线”的含义,母亲说:“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长,每天可以多做一根线的活。”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数九歌,是孩子们最喜欢唱的。

有一年冬至前,母亲到镇上把家里的公鸡卖掉,换回两斤五花猪肉,挂在屋檐下先“保鲜”,冬至那天,再取下来包白菜猪肉馅的饺子。

从菜窖里抠几棵白菜,深绿色的菜叶包裹着浓郁的季节的痕迹。

把大白菜一片片细心地掰下来,切成细细的碎末,稍微在菜里撒上一点点盐,让白菜先出出水分,然后再把水分挤干,这样包出来馅才不会稀稀拉拉的,口感也更好。

五花肉剁成肉馅儿,加上葱姜末、酱油、盐等调料,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直到肉馅儿变得黏黏糊糊的。然后再把处理好的白菜末放进去,继续搅拌,让白菜和肉馅儿完美融合。

接下来就是包饺子,擀皮、包馅、下锅一气呵成。

我负责烧火。玉米秸燃烧后,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不一会儿开水已烧好,母亲将饺子下锅。弟弟妹妹一直守在厨房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白白胖胖的饺子在锅里上下翻飞。

白菜猪肉馅儿散发出的油香气味儿,清冷的房间里顿时洋溢起浓浓暖意。柴灶锅里的水咕嘟嘟翻滚起热气腾腾的水花,空气中弥漫起“云雾润蒸”般的氤氲。

一盘一盘饺子,热气袅袅地摆满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看着闻着就早已食欲大开,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有时候烫了舌头,或咬了嘴角,但都抵不住那鲜美味道的诱惑,吃了一碗又一碗。饺子皮的软糯,白菜的清甜和肉的鲜美一股脑儿涌进嘴里,那口感,美极了,就像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派对。

1976年冬至,家里的小麦大多用在盖房子请客了,白面所剩无几,母亲就包了白面黑面两种饺子。没有猪肉,母亲干脆把炼过油的猪油渣从油罐底里淘出,放在大白菜馅里,用筷子搅拌均匀包饺子。舀起馅,鼻子凑近闻一闻,香喷喷的,沁人肺腑,照样也能勾起食欲。

吃过“冬至饭”,就开始熬冬了。冬至已至,新春不远,春天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诱惑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和祈盼。

冬至饺子,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它们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故乡的记忆,是胶东人铭刻在骨子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