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登州苏轼冬月无憾

2024年12月26日

吴忠波

元丰八年(1085),登州,冬月。早上的阳光,从海天升起,斜洒在丹崖山上。稀疏浅红的几抹亮色,唤醒了睡意蒙眬的登州城。

苏轼的登州任,经历了江南暖的春、热的夏、凉的秋,至登州时已是冬初。他沐浴登州的日出日落不过个把月,但他用炽热的生命驱散了季节的寒意,把家国事、善恶缘都尽力了结,可谓冬月无憾。

一无憾: 捐赠许愿,长幼祈福

在登州卸任后,苏轼闲来禅悟,净化灵魂。他幼时受父亲苏洵“乐交名僧”、母亲程氏“笃信佛教”的影响,一度相信自己前世为僧。因此,他常施舍财物以供佛祖,也理解自己的继室王闰之好佛,更欣赏弟弟苏辙“手披禅册渐忘情”。

登州延洪禅院,老树叶落一空,古松青绿依旧,朔风摇动枯枝松针,仿佛将墙体刷上斑驳的亮漆。十一月二日上午,禅院迎来一老一少,正是苏轼和他年方十三岁的三儿苏过。

其时,禅院的释迦牟尼彩像正在塑造中,苏轼恭敬顶礼后,接过苏过带来的一面乌铜鉴。这是父子俩的供佛之物,“圆径数寸,光明洞澈”。苏轼将其呈于高僧文泰说:“我儿藏的乌铜鉴,把它赠送给寺院,可以作为佛祖的护心镜吧?”

他接着解释:“此镜照人,心胸如花放光明,照耀八面十方,度脱敬尊佛法的众生。”

翌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三月一日,已高升回到朝廷的苏轼,书《佛心鉴偈》:“鉴中面像热时炎,无我无造无受者。心花发明照十方,还度如是常沙众。”落款“眉山苏轼,元祐元年三月一日立石”。从此,延洪禅院,锦添碑刻,也是当时苏轼留下的珍贵文物。

小儿苏遁早夭,苏轼祈福佛祖,祷告保佑儿子“愚且鲁”“无病无灾”保平安。

苏轼此番有心为儿,他同样也是孝子。冬月末,当苏轼从登州回京时,走到济南长清县真相院(位于长清老城区西北隅),适逢此院在建十三层砖塔,住持法泰正愁无葬物。“这个好说,吾弟辙所藏释迦舍利,可作捐献!”苏轼就这样替弟弟苏辙作了主,他也是在为已过世的父母祈求“冥福”。

第二年,真相院法泰主持按约赴京师,找苏轼请得舍利,并求来亲撰塔铭:《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苏轼随后赠法泰“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元祐二年(1087)八月二十五日,法泰将东坡书迹刻勒于石。

二无憾: 观道子画,题“四至”跋

告别登州的一切都已安排妥当,苏轼忽然想起一件事,他顿觉:“这可不能留遗憾啊!”

原来,他的同僚、登州承议郎史全叔曾告知,有一幅家藏吴道子人物画。苏轼临行在即,怎肯放过鉴赏大家画作的机会?他是吴道子的铁粉,对其画“望而知其真伪也”,极具鉴别能力。

苏轼急忙到了史全叔的住处。对方用几层布包裹着吴氏的画作,他轻抚展卷,两眸放光。只见“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当史全叔请苏轼评价此画时,他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仿佛是学生要考老师,史全叔得意地问他画作是真是假,苏轼自信地说:“予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史全叔听罢兴奋至极,忙取来笔墨纸砚。苏轼乘兴大笔一挥,为他收藏的吴道子之画题跋《书吴道子画后》: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吴道子的画与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字一样,都是前朝艺术领域之翘楚。苏轼的《书吴道子画后》,是他文艺评论的标杆和高峰,这事就发生在登州,可谓有故事出处,有文化源头,值得从历史、文艺、旅游等方面予以挖掘整理,发扬光大。

三无憾: 路过莱州,写诗咏胜

登州与莱州,一东一西,苏轼回京得以顺路亲访。苏轼是过了十一月中旬才离开登州的,他迎着风吹漫卷的薄薄雪花,似乎第一次感受到了北方那份清冷与纯净。

一行人西去,望东海,宛如巨形青碧之环;西北海面,则是波涛万顷,气势磅礴。渐至古邑莱州,云光与天色相互辉映,风雪像刀割一样,却又似乎听到了扶桑(一种草本植物)开放的声音。

苏轼有些恍惚:这是参差的太华山吗?山顶时隐时现于云海之中。这是古代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吗?他们乘龙而行,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遨游。这是茂陵汉武帝吗?来一杯,与“秋风客”共饮……

在莱州落脚,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后来的《次韵曾子开从驾二首(其二)》,也是写莱州感怀的:“忆观沧海过东莱,日照三山迤逦开。桂观飞楼凌雾起,仙幢宝盖拂天来。不闻宫漏催晨箭,但觉檐阴转古槐。供奉清班非老处,会稽何日乞方回。”

在莱州短暂停留,风尘仆仆的苏轼过宗室洋川公家,为洋川公画册书签,并题跋“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苏轼刚收笔,洋川公又赶忙取出王霭所画《如来出山相》,请求一并题之。

在如今的莱州大基山太清宫新建广场,立有苏轼所书“无憾”刻石。其文字为:宋朝元丰八年,苏轼出任登州知府。上任翌日来拜访同年好友莱州知府马渊。马邀苏进山游。苏轼“喜幽谷清怡叹山势奇特”,书“无憾”以抒怀。二人“纵情诗酒信宿道庵”,以致朝廷调苏回京的使臣在登州未见到他,到莱州又入山找寻。宋书载:朝廷弹劾苏“五日登知府,三日东莱游”由此而生。(见《随山录》)

其实,苏轼登州上任翌日便到莱州几无可能;“朝廷弹劾苏”的史实,时间也不实。《随山录》是全真道教随山派的道书,更是无从查证。但有一条,苏轼路过莱州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四无憾: 途经青州,善恶报应

一路迤逦,苏轼行程中过境青州,他不得不见一个并不想见的人——知州李定。是的,就是那个乌台诗案中“力欲置公于死”的李定。

李定的脸皮很厚,他安排苏轼全家在驿站高间,筵席超标,像接待阔别多年的老友,似乎乌台诗案从来没有发生过。对于这邀约的酒宴,苏轼淡然接受。酒席间,李定竟提出让苏轼给他题字。对此,苏轼直接以臂疼婉拒,让李定讨了个没趣儿。

这档事儿,苏轼写在给滕达道的简上:“青州资深,相见极欢,今日赴其盛会也”。苏轼有名言“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对李定之举,并不代表他小肚鸡肠。

接下来的路途中,苏轼又遇到了在元丰二年入狱后看管他的狱官。狱官是职务行为,与李定当然有别,但狱官见了苏轼还是又紧张又害怕,担心升官的苏轼报复他。对此,苏轼调节气氛,笑着讲了个故事。

苏轼说,从前有一条蛇和一头牛,都杀了人。冥官审判时,它们都说自己有黄,可治病,治活过许多人。于是冥官判决,免死。后狱吏牵一杀人的人,他也妄言有黄。冥官说,蛇黄、牛黄皆入药,能治病救人,你为人,杀人偿命,何黄之有。那人说,我有些惭惶!

还没等这个笑话讲完,狱官心中一块石头已落了地,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千恩万谢大人的不计前嫌。苏轼则让他快快起身,指着前方的大道,让他“跌倒爬起”,轻装上路。

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苏轼回京的路上,登州的湿寒被内陆的干冷所替代,越来越冷,但他心里却没有了冬天的萧瑟。春天的气息、温度和绿色,已经种在他的心田里,孕育、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