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冯宝新
人生一世,活着,是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我们时常会问,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在当今社会去浮躁、去功利化的呼声下,不少人仍对如何活着感到困惑和迷茫。有人只是活着,有人却是在生活。那么人生,是仅仅满足于丰衣足食地活着,还是要追求有思想的生活,到底该追求什么、坚守什么?当你读罢栖霞知名文化学者孙明浩先生所著的《岁月留痕》,你就会找到答案。
《岁月留痕》是孙明浩的新著,全书50多万字,分为《探索集》《人物集》《自励集》等共八个版块,主要包括他的社科学术研究精髓、地域文化作品精华以及与他有交集的各个层面的人物,可谓论说杂陈,真实记录了他人生历程中众多有意义的瞬间和事件。沿着他的闪光足迹,你会为他一路汗水、一路生花的故事而感动,为他的“诗和远方”而欣羡,并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一
读书照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读罢《岁月留痕》一书后感悟到的第一点启示。作为明浩的高中同学,我见证了他的努力与成长。20世纪70年代末,我俩考学上岸都走出了黄土地,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栖霞的药材公司工作。
对一般年轻人来说,有份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会很知足,可对志存高远的明浩来说,却让他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他没有在纷繁的世象中迷失自我,与社会上不少有为青年一样,他踊跃报名参加电大学习和自学考试来提升自己。他对我说,不能只满足眼前工作需要,中专学历水平未必能适应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加入自学考试大军,开启了自学成才之路。从明浩的一篇征文作品《新华书店——我成长的摇篮》,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他的自学经历。起初他主要结合工作实际,在中医药专业领域博览群书,后来在新华书店发现一本《高教自学考试》杂志,得知通过自学考试也能取得大学文凭,这为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梦点亮一盏明灯。1984年10月,他选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修课程,开启自学历程。白天分秒必争,夜晚挑灯夜读,炎夏忍受蚊虫叮咬,凛冬没有取暖条件下,他浑身冷透也会学至深夜。一年365日,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他的学习计划排得满满的。他科学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爱岗敬业,工作成绩突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读书自学也加深了他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领悟,1984年,他在全县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星光不负赶路人,他很快在单位崭露头角,相继被提拔为药材公司销售部经理、县团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等。工作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他没有顾此失彼,而是结合实际工作,读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自学《经济管理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等十几本企业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留下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广泛的知识储备,为他以后从事社科研究夯实了根基。
1988年,孙明浩顺利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并先后获得“全国自学成才者”“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十大优秀自学者标兵”等荣誉称号,他自学成才的事迹在省内外报刊多次报道。2004年5月,山东教育电视台与山东省自考委以他为典型,拍摄制作了一部题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的专题片在省台播放。多年来,孙明浩家中拥有了近万册藏书,先后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山东书香之家”“烟台市十佳藏书家庭”。
二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坚持梦想而成长。这是我读《岁月留痕》得到的第二点启示。20世纪80年代,我俩经常一起到书店“蹭书”。有一次孙明浩对着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书籍感慨,书店这么多书,可惜没有我们写的书,什么时候这里能摆上我们写的书啊!书店是他学习的摇篮,也催生了他读书、写作、出书的梦想。
从参加工作之初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到后来博览群书,孙明浩成为一个知识面颇广的“杂家”。天天趴在书桌上,他一度被父亲斥责“不务正业”。然而,他从父亲朴素的话语中明白一个道理:购书、藏书、读书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
一次,上级公司要县级公司提报一篇公司管理方面的调查报告,公司负责人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他用心用力,针对企业管理问题,找领导请教,和同事谈心,与其他县公司的朋友沟通交流,挑灯夜战半个月拉起初稿,又请大家挑毛病,反复打磨数易其稿,终于完成第一篇论文《对企业顾问人才集团模式的构想》。该论文提报上级公司后受到好评,他又试着把稿子投给权威刊物《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出乎意料竟然发表了,而且被十几家刊物转载发表,并收入丛书。小刀初试竟有意外惊喜,为他学以致用找到了一个出口。
接着,他结合当时企业改制、壮大农村经济、人才培养、加强基层青年团建设等选题,精心写下十几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人才科学研究》《中国共青团》《领导科学》《生力军》和《集体经济》等国家和省市杂志。他痴迷上社科研究这项事业。
常言说,一个人能把职业变成爱好,那是幸福的;如果能够把爱好变为职业,那更是幸福的。明浩很庆幸,在职业选择和兴趣爱好上两者兼得,而且互为支持互为推动。社科研究是一项不为多数人重视的工作,因其琐碎繁杂,千头万绪,有时候为了论证哪怕是很小的一节材料,一个数据,也需要寻访无数知情者,查阅大量资料。选择这项事业,意味着没有莺歌燕舞,没有风花雪月,明浩却宁静、坦然地投身其中,他说“社科研究的过程就是快乐耕耘和体验快乐的过程”。
从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花甲之年,他坚持梦想,执着追求,经住了清苦,耐住了寂寞,一直在社科研究领域里默默耕耘,先后发表社科论文60余篇,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每周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权威期刊转载并获奖。其中,有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人事部优秀成果三等奖,有三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在孙明浩发表的60余篇论文中,有三篇尤其为上级领导、专家和社会所称道。《岁月留痕》第一部分“探索篇”的首篇文章,是孙明浩2019年写就的《新时代老龄化社会发展攻略》,洋洋洒洒10万字,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围绕当前老龄化社会现状,提出了新时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发展路径和解决办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喊了很多年,可多年来危机依然存在。他把这个在乡镇工作时发现和思索的问题写出来。孙明浩下乡调查研究,节假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夜以继日起草稿件,完成8000多字的《论困扰我国粮食开发的八个现实问题》,在《经济管理》以重点文章发表,《每周文摘》《广东粮食经济》等数家刊物转摘和摘发,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瑞珍先生致信给予很高评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写这篇论文时,才三十出头。
经过三年打磨的万字论文《慈善事业:中国社会保障配套工程——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在《新东方》《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在“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且获得了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
情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子。有什么样的情怀,就会发出什么样的人生之光。这是《岁月留痕》读后第三点启示。《岁月留痕》读来感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孙明浩文字表达能力深厚,揭示社会问题深邃,还在于它是带着作者生命体温的,对社科事业的独见和人生的思考,也是孙明浩对过往情深的体现。没有这样切身的人生体验和对地域文化至深的情怀,就不会有那么多有深刻哲理的思考,也不会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情怀。
孙明浩令我钦佩之处在于:一是他自觉地、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关心、发掘和弘扬;二是他以忘我的态度写作,痴迷社科研究,著作等身。
在社科研究中,孙明浩收集、积累了众多风情民俗等方面的材料,他发现本地还没有出版发行这方面内容的书,尽快挖掘整理、编辑出版这样一部书,对于保护地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经过两年努力,43万字《栖霞风物》底稿完成。他慕名拜访烟台地域文化研究学者、作家安家正先生,请其为书作序。安先生鼓励他说,栖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历史名人丘处机、郝懿行夫妇、大儒牟宗三等,做好这些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出版工作,利在当今,功在长远,意义重大!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孙明浩很快把研究重点转向栖霞地域文化上来。
这期间,有两封信值得一提。《岁月留痕》书信集部分收录了孙明浩与师长、同学、朋友以及文友的书信,其中辑录有一封原烟台市文化局副局长高读成的来信,另一封是山东省社科院原所长董建才的来信,都是写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的孙明浩不过三十多岁,因社科研究崭露头角,省社科院和烟台市文化局相关领导多次专程去栖霞,商议调他到省城或烟台工作事宜。对于董建才和高读成两位领导的知遇之恩,孙明浩一直把感动和敬意默默放在心里,并化作前行的动力,把一腔热血奉献给了故乡大地。
在本书中,他对为何选择留在家乡进行了解释:一是栖霞组织部门爱惜人才,善意挽留;二是家中老父体弱多病,需要他照顾;三是他当时已着手地域文化研究,根据计划已挖掘和积累了很多资料,如果离开栖霞,无疑将前功尽弃。他做了留下来的艰难选择,也足见他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甘于献身精神。
四
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丘处机是栖霞人,在当地建有太虚宫。为了挖掘弘扬地域文化,宣传丘处机,发展旅游经济,孙明浩决定编写丘处机的相关史料图书。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丘处机的史料,精心加以甄别、考究和校正。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他花费了十年的业余时间和心血,终于推出三卷本的《神仙丘处机》,安家正这样评论道:“辉煌的150万字的《神仙丘处机》……是一部集大成者的集大成,地域文化的丰碑!”
一个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定会收获更有价值的人生,作出非比寻常的贡献。通往“诗与远方”的路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时间不会辜负努力,梦想不会辜负坚持,在追梦路上流下的汗水,经过岁月的沉淀,终化作地域文化研究的丰硕果实。从事社科研究和地域文化工作近四十年,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社科论文60余篇,编著出版地域文化方面专著8部10册,总计400多万字。
从孙明浩的个人奋斗历程可以看出,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有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开拓进取精神。成功没有捷径,人生需要努力,他取得的成就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古人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也许我们的岗位很普通,所做的工作很平常,但人生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其实,诗和远方是一种向往。花甲之年的孙明浩,依然满腔热情地在地域文化园地里耕耘着、进取着、奉献着,他正谱写着新的人生华章,也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