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声高人未老

2025年01月05日

林立伟

小时候虽然不是喝酒的“主角儿”,但是,“长辈贪杯我闻香”,生命依然得到馈赠,变成了今天美好的回忆。

过年来客,或者有人情来往需要请几桌客酬谢时,就是喝白酒或者红酒。红酒是一种山楂酒,甜甜的,喝多了也会头晕。白酒一般是栖霞白干、烟台白酒,即用红薯(地瓜干)酿造的酒。

“白干”这个词不是地瓜干酒的专用。省内“景芝白干”用的也是“白干”,但它是高粱、小麦、大米三种粮食加水酿造而成;河北“衡水老白干”用的也是“白干”,但它是高粱、小麦加水酿造,不加大米。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了描述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做了形象的对比,他说:“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可见,白干就是白酒的意思,栖霞白干也可以叫栖霞陈酿、栖霞大曲,一个名字而已。当时,烟台白酒厂造的“鱼光”牌烟台白酒,也是地瓜干酿造,但就不叫烟台白干,直接叫“烟台白酒”,后来改名“烟台古酿”。

烟台地瓜干酒的“江湖地位”不低。1955年国家开始在烟台试点,用红薯代替粮食酿酒,以达到既节约粮食又满足酒类供应的目的。有这样的政策推动,每个县都建起酒厂。栖霞、莱阳、牟平酿酒厂大约都建于1958年。印象中,摆在我们栖霞小镇商店货架上的,除了栖霞白干,还有牟平白干、莱阳白干、招远白干。很多县的“白干”的“干”,都写成繁体字的“乾”,唯独莱阳白干的“干”,依然写成“干”,最后一笔竖划绰约有姿,仿佛真成了“白干”界的一股清流。

白干,都是高度酒,没有低度酒。看见过62度、47度栖霞白干,60度、54度牟平白干,49度烟台白酒。准确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酒厂还没有制造低度酒的能力。在节约粮食的背景下,河南省商丘市的张弓酒厂1973年才突破技术难关,研制出38度的低度白酒。高度酒可以用火柴点燃,蓝莹莹的火焰,父亲用它来给腿痛的母亲抹腿,贫苦的生活会时常燃起这种“爱的火焰”。

1982年小学毕业前,我经常干的一件农活就是晒地瓜干。地瓜刨出来后,不立即往家搬运,而是就地用菜铳打成地瓜干,把它摆到石硼上,或插到地堰石头缝中进行晾晒,有三四天就可以往家里收了。但如果赶上突然变天要下雨,这收地瓜干的活儿可就十万火急。那时候没有想到,这些地瓜干,除了自己留下吃一点儿,大部分都是卖给酒厂酿了酒。

其实,白干也不是百分之百用地瓜干酿造,配料中都加入了高粱、小麦。栖霞人称高粱叫“胡黍”,种植并不广,产量也低。茅台必得用本地产的皮厚的好高粱,泸州老窖必得用当地江阳区长江边的好高粱,从南方的五粮液到北方的汾酒,都离不开高粱,除了广东广西的米酒纯用大米,江浙的黄酒兼用糯米小麦。烟台的白干也知道这种法门,加一点高粱相孚,只是不能忘了节约粮食的初心。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村里兴起了米香曲酒、沱牌曲酒。再后来,省内的孔府家、板桥酒、兰陵、景芝,都曾有独领风骚的几年。

不知不觉鬓华生,“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但我分不清少年转入青年、中年的界限。

王翰的《凉州词》几乎可以为一切“酒诗”打底: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是时间打底,尽管有很多酒可以把历史追溯到很远,河南洛阳的杜康酒说是起源于5000年以前,安徽阜阳的文王贡酒说是起源于周文王,即3000年以前,但这首诗明确地让我知道,葡萄酒这个品种,唐朝时我国西域确定能酿。二是气节打底,欢乐情调和悲凉气氛结合在一起,让为国戍边的热血男儿有了旷达豪迈的心胸!就好像读了颜鲁公的《祭侄文稿》,悲凉中保留了一股气势!

李白走到哪里都喝酒留诗,走到今天的临沂兰陵,他知道荀子曾在这里两任兰陵令,不写首好诗难以服众,于是他写道: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是黄酒,现在是兰陵酒的一个系列。同是黄酒,倒一杯即墨老酒,想到“拔营即墨”,便觉得是“质胜文则野”;倒一杯绍兴女儿红,想到“杏花春雨江南”,便觉得是“文胜质则史”;倒一杯十五年陈兰陵美酒在白瓷杯里,想到“郁金香”“琥珀光”,觉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李白走到湖南岳阳,喝了白云边,留下“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到了四川德阳市绵竹,喝了剑南春,把皮袄都卖掉,所谓“解貂赎酒”。但我觉得还是在兰陵的表现最为“文质彬彬”,这也多少增加了我们作为山东人的“文化自信”。

五代冯延巳在南唐做过宰相,他的一首词写道: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所处时代距今1100年左右,那时候还有“绿酒”。当发现今天依然还有绿酒,我感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生生不息!现在全国唯一的绿酒,大概就是产自云南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的“杨林肥酒”。它也是一种保健酒,因为配料的原因呈现绿色,也因为营养丰富而称为“肥酒”。

因为发现了杨林肥酒,我同时发现了史上最可爱的一位喝酒人。清末诗人王迥写下:

白玉瓶装绿液浆,好酒应留与人尝。几藏杨林终自饮,犹对空瓶嗅酒香。

明明知道好酒应该和朋友共饮,但是他忍不住,最终还是独占。喝就喝了吧,但是他还没喝够,拿个空酒瓶陶醉在历史中……

臧克家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诗人。他是潍坊市诸城人。

1980年代我所读的初中语文课本,选了臧克家三篇文章。第二册,他的《老哥哥》和魏巍《我的老师》、李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起,教给学生叙事写人;第四册,他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朱自清《背影》、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一起,教给学生场面描写;第五册,他的《有的人》和毛泽东《沁园春·雪》、高尔基《海燕》同列第一单元。那时高中语文课本,也选了臧克家一篇文章《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和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同列,教给学生论证的结构和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依然选了臧克家《有的人》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两篇文章。

有这样文学地位的一位作家诗人,晚年应家乡之邀,为景芝酒厂题写了一首诗:

儿时景芝酒名扬,长辈贪杯我闻香。佳酿声高人已老,沾唇不禁念故乡!

小的时候,景芝酒就很有名,长辈喝酒我也只能闻闻香味;几十年过去,景芝酒声誉日隆,当年的小孩子也老了,喝一口就想起生我的家乡!

这首“酒诗”,让我对臧克家有了更加立体准确的认识,他的自然、亲切、质朴,拉近了作家和读者的距离,他从一位可敬的诗人变成我心中一位可爱的老爷爷。

景芝酒产自潍坊市安丘的景芝镇,其芝麻香成为一种独具的香型。臧老写这首诗是1985年,又40年过去,景芝没有在白酒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退却,它站稳了一席之地,高端的一品景芝已经卖到600多元。

不独是景芝,仅烟台白干发展而来的烟台古酿,也在商超货架上摆出了600多元的纪念版产品;牟平的恒邦酒业也决心要重振一下牟平白干的雄风。烟台的三鞭酒以一种独有的自信,不卑不亢地占稳本地市场。烟台的张裕也在努力续写民族工业的华章,葡萄酒、白兰地品种琳琅满目……对了,我家乡栖霞的白洋河,在酿出栖霞白干后,也酿出了葡萄酒、白兰地,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有新作为。

臧老80岁足可说“人已老”,而我还很年轻,起码还不老,所以,“佳酿声高人未老,举杯相庆祷告多”吧!

很多道理可从酒中来。